“爸,妈,我高考成绩出来了”儿子慑慑的说。
“终于出来了,考了多少分?”妈妈焦急的问。
“300多分,差7分没到本科录取线”儿子弱弱的回答。
“什么?本科线都没到?你不说二本没问题,争取一本的吗?”妈妈咆哮起来。
“别急别急,儿子,慢慢说”爸爸出来圆场了,这可是家庭大事。
“这次数学和英语考砸了,比平时少了8、90分”孩子的头埋得更低了。
“怎么差这么多?……”
“现在这个样子有什么用?之前不好好学习,你真让我们失望……”泪水顺着妈妈的脸颊流下,是的,孩子的高考就是全家的希望,唯一的希望。
“没事没事,考得挺好,放心,儿子,爸爸一定让你去一个好大学,读一个好专业!”爸爸信心十足。
“本科线都没到,还说什么好大学好专业啊,做梦!”妈妈瞪着眼睛。
“我都研究过了,他这个成绩可以去好一点的专科学校,选一个最好的专业,然后可以专升本,四年后直接拿本科毕业证书,将来还能考研究生呢!”
“真的?”儿子也精神了。
“当然啦,除了211、985的标签之外,其他本科都相差无几了,就算刚好去了本科,也学不到好的专业,将来毕业了,也未必能有好的工作,所以不如现在选个好点的专科学校读个好专业,然后直接专升本,毕业了反而会有个好出路,进入社会不单纯看你的文凭,更注重你的实际能力,你们说是不是?唉,人生的路长着呢,儿子,你才刚刚开始,要对自己有信心,凡事要从两个方面看,都有美好的一面!”
于是,最终,儿子上了一个自费的还不错的专科学校,挑选了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AI智能。
与这个孩子相对应的,他班上的学霸考了500多分,父母高兴的不得了,终于等得云开见日来,孩子很争气。最后这个孩子去了一所985学校,学习韩语专业。
上述这两个孩子是我身边的实例,就发生在去年高考,孩子的父母与我们是好友。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前程,哪个更好一点呢?
且不说走向社会是靠实际本事吃饭的,但凭所选专业的角度讲,一个985的高材生,韩语专业,会做什么呢?且不说隔壁是韩国的事,就中国而言,鲜族人也不少数,他们的韩语会比你学校学的差吗?各类语言的同声翻译已经普及,可想而知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难度。
AI智能具体学什么我不太清楚,总归应该是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实际技术吧。如果他学的真的是社会上最新的实用技术,那么将来毕业是不是社会大量需要的人才呢?
今年开始,“双减”政策落地,初升高会采取5:5的方式,简单说来,国家也是不想要太多有着本科及以上文凭,却没有实际技能的所谓人才,而是希望培养更多实用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即有利于社会,又减轻学生升学压力,从全国的角度讲是一件好事,当然对于具体的中学生家长而言,那意义就另当别论了。毕竟理论归理论,家长还不太能接受让自己的孩子去读职高或技校,包括我自己也一样。
其实从现实的角度讲,真的没必要那么拼,家长拼、孩子拼,然后各自都压力山大,最后去一个所谓的好学校,学一个烂专业。那还真不如降低要求,以实用为主,选择对口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未来前景的技能专业,反倒会有更好的出路。
我现在就是这么认为,对我的孩子,虽然现在我也告诉他要努力,目标是考上好一点的大学,但最终,如果他成绩没有那么优秀,不能去好大学选一个好专业的话,我想我会让他选择一个普通的学校,挑好一点的专业,毕竟进入社会,你的实践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考的不好反而会比考的比较好会有一个好的出路。因为考的不好,就不会要求自己去好学校,从心理上就接受了现状,转而从挑选一个好专业入手。而考的比较好但不是特别好的就惨了,这个时候降格选学校吧,心有不甘,按分数线走吧,又没有好的专业让你选,所以最后的出路可能还不如一个专科。何必呢?
学习、上大学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环节,它不一定能对你的人生起到决定的作用,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个人进入社会的发展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感觉,往往做得好的企业家,并不是出身于名牌大学,或者是有多高的学历,反而大部分是没什么学历的“学渣”。为他服务的,给他打工的,反而一个个都是高学历的人才,为什么会这样呢?
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思维和他办事的魄力,如果他敢想敢干,有一股子拼搏劲,那么他就会成就自己,否则即便是你有才干有学识,也只能是为别人服务。当然这里的敢想敢干并不是指那种浑不吝的蛮干,为别人服务也不是不好,只是从学习好坏与实际就业能力的角度讨论一下。
我有时候就想,为什么那么多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反而都能做出自己的事业呢?一个是因为他遇到了那么一个好的机会,他抓住了。可是机会其实人人都有,只是看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有这个魄力去开始。另一个是因为上学少的人的思维没有受到束缚和限制,所以他的思想更能放得开,就好比《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提到的“体制化”一样,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是以“灌输”、“填压”、“应试”式为主,很少去调动孩子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孩子们的思路也被越限越窄,所以到最后,大部分孩子都只会走一条普通的、平淡无奇的路。
这点我自己感受尤其明显,我看很多思维模式的书,也听到很多别人创业甚至出卖“点子”的事迹,而我自己,就是头想破,也“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我就自觉自己的思维有一个明显的边界“外壳”,严严死死的限制着我,让我无法放开思路打开脑洞随意想象。我想像我这样的人,应该不只我一个,而是大部分,不然大家就都有自己成功的好事业了。
我们无法改变社会,那我们就要想办法适应社会,所以对于学生升学就业的问题,还是要以实际为主,现实的考虑自身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不一定考分高一点就是好的。大家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