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罪与罚,爱恨不由己

罪与罚,爱恨不由己

作者: 水天飞鱼 | 来源:发表于2020-08-17 11:53 被阅读0次

    平时接触俄罗斯文学的机会并不多,总觉得那是一片遥不可及的天地,一如其广袤的疆土那般宽广无垠,一如其跌宕的历史那般深邃复杂,一如其独特的民族那般混合厚重,一如其宿命的信仰那般强烈激荡。那些耳熟能详的俄罗斯大家名作,一来碍于大多篇幅巨大,二来唯恐深陷之后难以自拔,直到最近才打算一探究竟。先从俄罗斯文学两座高峰之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吧,果然,一旦踏进去,是爱是恨,早已身不由己。

    书名《罪与罚》就直白地告诫我:不想受虐的话不要看我。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啃完了,一是牢守有始有终的信条,再者享受与受虐,有时就是一对密不可分的连体兄弟。

    小说主人公辍学的年轻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贫困交加的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理论: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生来就是平凡的,活着的命运就是惟命是从,没有任何犯法的权力,而另一类不平凡的人,比如拿破仑,比如牛顿,比如穆罕默德,为了实现理想,在必要时有权利逾越界限,本质上虽然犯了罪,但这类人注定是伟大的。

    为了验证自己到底是只“虱子”还是敢于逾越的“伟人”,他反反复复在头脑里酝酿着一个计划:杀掉那个恶毒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随后发生了几个小插曲,被拉斯柯尔尼科夫视为天意的“授权”与“暗示”,他终于付诸行动,用斧子残忍地解决了在他眼中不过是只有害“虱子”的老太婆,但也因意外情况,连带杀害了老太婆无辜的妹妹。

    在与深谙犯罪心理的侦察员波尔菲里一次次明里暗里的交手和对峙中,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方面竭力说服自己理论的合理性,一方面饱受内心良知的煎熬。倍感孤独与恐惧的他,犯案后的身心状态愈发不稳定,时常在病态中惊厥,于混乱中游走,甚至还神经质地重返案发现场,一次次地暴露自己的罪,一次次承受着自己的罚。

    如果仅仅着眼于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个体在罪与罚之间的抗争和分裂,《罪与罚》最多只能作为一个精彩的心理学典型案例,但属于俄罗斯的声音,属于俄罗斯人的精神,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远不止如此。

    围绕在拉斯柯尔尼科夫周遭的,是一幕幕人间悲剧和丑剧,尤其是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精神与物质双重压迫,无时不刻不在啃噬着他的灵魂。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突出的主题。

    妹妹杜尼娅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并帮助亲爱的哥哥摆脱生活的困境尽早出人头地,决心牺牲自己嫁给一个虚伪、卑劣、极度利己的律师卢仁。拉斯柯尔尼科夫得知此事气愤不已,坚决要阻止这门婚事,这也更刺激了他将杀人理论付诸实践的决心。

    失业的醉鬼马美拉多夫向拉斯柯尔尼科夫讲述自己一家人悲惨的境况,老婆害着痨病,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早已被贫困的生活压得疯疯癫癫,他与前妻的女儿索尼娅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被迫当了妓女。马美拉多夫后来被马车撞死,妻子神经错乱一般带着孩子敲锣打鼓地当街乞讨。。。。。。小人物的悲苦和绝望,进一步激发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矛盾与斗争。

    索尼娅为了继母和几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妹妹,被迫领取“黄执照”从事最卑贱的职业,房东嫌弃她的身份,不让她与家人同住,只得每次偷偷回家把饱含屈辱的微薄收入交给继母维生。这样一个在社会最阴暗角落喘息的人,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压迫,表现出了极度的顺从和忍让,而面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她以圣母一般的爱试图消解世间一切罪恶。

    情感割裂焦灼、内心矛盾复杂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亲历这病态的社会,更加剧了自身的病态。他与侦察员波尔菲里的较量逐步升级,在一次次濒临爆发与崩溃的边缘,依然渴求着灵魂的洗礼和救赎。最后的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战争,终于投案自首了。

    书中人物斯维里加洛夫的自杀带给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震动可以归为外部诱因。这是个有钱的风流地主,曾经甜言蜜语意图引诱杜尼娅。他偷听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向索尼娅坦白罪行的过程,并以此要挟杜尼娅就范。杜尼娅的手枪最终还是饶过了斯维里加洛夫一命。幡然醒悟后,斯维里加洛夫把财产留给了年幼的未婚妻,本来说过怕死的他最后选择开枪自杀。拉斯柯尔尼科夫深深震惊于这个作恶多端的罪人以这种方式获得自我救赎的举动。

    而来自索尼娅的感召和不加责备的爱,则是拉斯柯尔尼科夫重获新生的内在驱动力。无论面对怎样的羞辱和压迫,索尼娅从不怨天尤人,顺服神的旨意,交给神来审判,以基督一般的博爱唤醒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西伯利亚流放八年的判罚,对他而言,相比心灵的折磨和拷问简直不值一提。索妮亚的对他爱以及对上帝的虔诚,给拉斯柯尔尼科夫指明了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方式。

    《罪与罚》这部著作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或推理小说来看,完全不输那些夺人眼球的现代畅销书籍。细腻的犯罪前后心理、情节的巧合与关联、斗智斗勇的侦破与反侦破、时间与空间的紧凑和集中、一次次由绝望到希望的推进。。。。。。注定读来不会让人昏昏欲睡。读者对于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爱与恨,也实时随着情节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摇摆,一会儿深刻地同情他的遭遇和心境,一会儿为其自我狡辩感到困惑甚至不齿,一会赞叹他身上闪耀的人道主义光辉。就在这种矛盾的阅读体验中没有人不会感到乐在其中。

    然而,如果一部作品只能带给人乐在其中的浅层体验,那它一定不会成为永远的经典。陀斯妥耶夫斯基被公认为是“病态”的天才,就在一次次“施虐”与“受虐”的过程中,经典成为永远的经典。

    首先,《罪与罚》蕴含了超脱于普通犯罪小说的宏大主题与恒久思考,对社会的探讨,关于哲理的辩驳,相关宗教的命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无法避重就轻的东西之上。即便一切根本不存在明确的答案,甚至有可能误导出“错误”的答案,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期望自己透过文字,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哪怕活跃一小步。

    他借侦察员波尔菲里之口抛给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问题,比如,砍死高利贷老太婆的“罪人”是不是未来的拿破仑,为了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可以不假思索地行动?那些取得了屠杀权力的人,是否应该在付诸行动后承受肉体或精神的处罚呢?如果此类不平凡的人很多,世界将陷入何等恐怖之地呢?拉斯柯尔尼科夫对此的推论往往不合常理但似乎难以反驳,如果是意志薄弱的读者很可能就会游移在不明就里和醍醐灌顶之间。

    他又借索尼娅完全凭着本能和本性的痛苦发问,比如,一个把自己仅有的几个钱都送给别人的好心人,怎么会去杀人抢劫?除了魔鬼,哪个人会被上帝授予杀人的权利啊?上帝的罪人自然应该去受苦赎罪,不然还能怎么存活下去呢?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声辩和不屈,纠结和痛苦,即使是心无旁骛的读者也很难不被两人的对话所左右。

    文学作品负责提出问题,作者不必指出明确的出路,读者自会感到一支小鞭子无时不刻不在抽打着内心,敦促我们去思考、去警醒。也许,受虐,才能使人保持时刻警惕的头脑和不断探求的心灵。

    其次,《罪与罚》中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人类内心的展示,其犀利和深刻之程度,让人不得不承受揭开伤口表皮时一瞬间涌现的痛楚,以及直视伤口最深处后反胃的憎恶。

    书中小人物马美拉多夫的老婆,每次出场都令人胆战心惊,紧张兮兮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在看似病态和疯狂中显得无比悲壮和惨烈;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母亲从他的言行中大概预感到了爱子发生了什么事,却不敢去问以免知道更可怕的事,在精神折磨中神智失常了;自私自利却像摆出一幅救世主姿态的卢仁,在被杜尼娅看破其恶劣本质之后心生歹意,以一个好善乐施的圣人模样给善良无知索尼娅设了个套,毫不留情地当众污蔑她偷窃,从而达到羞辱杜尼娅的目的;斯维里加洛夫曾将自己的仆佣欺辱致死而未受任何惩罚,在他决意自杀前的噩梦中,重演着自己犯下的罪过。。。。。。

    这些支线分支,分量和力道分厘不减,毫不掩饰,透过纸张都能感受得到,让人心惊,令人掩面。也许,受虐,才能使人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与感知。

    此外,《罪与罚》中随处可见大篇的心理变化描写和大段的思想状态表述,尤其是结合主人公的病态、社会的病态以及作者“病态”的文学天分,这些描述表面看似粗剌剌、糙乎乎、乱哄哄,导致读者常常陷入云里雾里的混沌当中。无论懂不懂,痛不痛,受虐过后一定能被其内含的力量所震撼,那是一种没有丝毫温吞的力量,任谁也不能指责它缺乏冲击力,即便是鲜有答案的思考与行动,也会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置于炼狱之中加以灵魂的拷问。鲁迅这段话最能传递我的心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也许,受虐,才能使人追逐真相和真理。

    向内的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如向内的交响曲大师布鲁克纳,一个用文字,一个用音符,层层剖析着人世和人性,构建出一座座表面不加修饰实则直指人心的心灵殿堂。他们不以取悦世人为目的,见自我见内心就是他们沉思后的使命和宿命。

    而我们在他们的沉思中,同时体会着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辩驳的快感和纠结的痛苦,罪与罚的重叠,爱与恨的冲突,善与恶的交织、信仰与虚无的对立。有时,享受与受虐就是一对不分彼此的连体兄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罪与罚,爱恨不由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zf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