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汉的蔡伦千辛万苦地造出第一张粗糙的纸,汉字便有了更方便的传播媒介。于是千万首古诗词得以流传千古,无数历史故事得以为后世所知。
但能够被以纸质文档存载的都是有价值的文字,都是历经历史严格筛选而不褪光芒的经典之作,如《论语》《水经注》《资治通鉴》---这些书于人教养有莫大的好处,想要成为君子读《论语》,想要了解地理知识读《水经汪》,想要成为好皇帝读《资治通鉴》--古代经典,是不需要任何犹疑,便能找到于己有用的!
而今,我们已经不屑于用纸来传播信息网络是更大的载体。人人皆可写文章、写小说,公众号又多如牛毛,每一天的推送铺天盖地地向我们袭来,我们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不知道该读哪一篇为好。有时,哪怕我们是有阅读方向的,但同一个方向又有很多的文章,而有价值的也淹没其中。无怪乎现在的人大都有选择团难症,—一不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是太多选择,无从下手,更无论找到有价值的了。我进而想到,或许国人并不是不想读书,只是不知道该选什么来读?时间都花费在了选择上。
曾经,“乡书所处达”的无奈总是困扰着古人。因为古代的交通不使短途变成长途,遥远变成遥不可及,一封信的寄达要一匹马无尽地奔波、一只鸽子的奋力疾飞,于是收信人,对于盼长了脖子才盼到的信便倍加珍惜。
新时代,何须千里马和白鸽的辛劳,用上网络,分分钟便能将一封长信送出,但收信的人再也摸不到那厚厚的信封,再也看不到那有着个性的书写,更无法压在抽屉底下、放在箱子里等着享受多少平后的重温旧信的温馨。这样的“信”只不过是苍白的符号而已,是“载不动,许多愁”的。
而今QQ微信又使得人与人之间都无需再写网络长信,想找谁使可以找谁,想留言便说话,想留字便输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得不能再近了,可是心也随之近了吗?你一言我一语坤沟通虽免去了苦苦等待,但正也少了这份期待,心灵间的连接线松弛下来了,这样的沟通多少显得平淡无味。继而,这个朋友找你一下,那个朋友又找你一下,看似热闹,其实是烦恼,因为我们始终无法轻易从QQ微信的对话框中抽离自我,我们被动与他人交流,从而缺少了"慎独”,自我将安在?
纸质时代的不便是慢,网络时代的便捷是快,慢往往是深沉的,快是灵动的也是躁动的。明白就理,方能踩出有意义的快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