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母校,映入眼帘的已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当年一丁半点模样,尽管在脑海里苦苦搜索,但一切显得多么苍白徒劳!
墙上的布依唯一不变的只有那片守护着母校的群山,她们就像慈祥的老人,经受住时代的变迁,依然保存着对子女那坚如磐石般的宠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护着……
墙上的布依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传统与现实发生激烈的碰撞,这样的碰撞,无形中产生无法弥合的裂痕,面对裂痕人们在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迷失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行渐远,再过一两代人,或许个别族群的某些人便不知自己源从何方师承何处了!
那天,在校园里转了一圈,我欣然的发现,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布依人一个生产环节,赫然显展现墙上!
对,就是布依人服饰制造工艺流程!它从棉絮的采摘、纺纱、织布、腊染……一一展现在墙上。
墙上的布依当我看到这幅画,想起小时候,提着个篮子跟在妈妈身后,在棉花地里,一朵一朵的拾着棉絮,拿回家来再晒一晒,让棉絮全部晒暴出来,再拿去用木制的除籽机把棉籽除掉,之后把除好籽的絮弄成长条,再一条一条纺成线……
墙上的布依再看到这幅画时,更是钦佩布依人的聪明才智。记得每次奶奶和妈妈把棉纺成线后,就用米汤来浸泡再煮增强线的抗拉力和韧度,经过这道工序,再拿到外面晾晒,等备足一匹布的用料,再找来村里懂得拉撑纱线的阿姨们帮忙“排兵布阵”,全部理顺了,再把它绕到织布机的线轴上,上机准备织成布……
上织布机之前,最难的可能是要把线头穿过织布机的“布线分理器”了,我还记得妈妈总是熬夜,一根一根的把线头穿过去,再一根一根的把它们和机上的原线头接起来。我还记得她接线的方法很特别,直到如今,生活中我还经常用到这种接线方法。
小时候在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总能听到织布机的声音,或沉重或轻快一阵阵的,从人家传出来。偶尔也能听到梭头穿梭的声音,甚至能听到人们对将要织出的这匹布的称赞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墙上的布依织一匹布,快的可能要半个月,慢的就很难讲了。织成布以后,就根据需要放到染缸里进行染色,这是布依人布艺工艺染色过程——蜡染。需要的颜色越深,染的遍数就多,染的时间就越长。
墙上的布依腊染完成以后,再把它制成各种服饰,服饰中比较有名要算是民族刺绣,心灵手巧的布依人,充分发挥她们的勤劳与智慧,把对生活美好的愿望,刺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图案……
这虽然只是布依人的一个小生产环节,但在那个年代,却展现了她勃勃生机的一面。今天这些生活场景已经不再出现,而我们这些有过那个生活经历的一代人,却无法释怀!
我们断不能成为墙上的一个民族!
我们应该做新时代民族的传承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