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群书治要》读诵第38天:

《群书治要》读诵第38天:

作者: 1b81bd403ffa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07:35 被阅读0次

    乐清余丽娜 2019.5.7

    今日读诵内容:

    《群书治要360》

    一、修身

    甲、戒贪

    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驰。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的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7、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所要矣。

    领导人最大的祸患,没有大过爱好虚名的祸患。一旦领导人好名声,那么下属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投其所好。

    11、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

    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好恶产生的怒气,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12、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我与他人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

    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1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啊。”

    1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一样;所犯的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蚀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

    15、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从前圣王的制度中,史官在前记载君主的过失,诵诗文之工,读诵规劝君主的诗文,百姓在道路上指责君主的过失,商人们在街市上议论君主的过错,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做法就积极落实,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

    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有这样的行为,就是人之大忌。

    17、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

    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一难是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二难是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告诉对方。

    二、敦亲:

    1、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全国都能看到德教产生的良好影响,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三、反身:

    22、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自身言行就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的观念才正;就近臣正,然后朝廷的政治风气就端正;朝廷正,然后国家的运作就顺畅;国家正,然后天下起而顺效法。

    2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同时也是自己将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天子没有不慎重的话,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载,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要求自己从严,要求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6、“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7、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归之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警惕;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归功于百姓而让百姓喜悦,归过于自己而让自己警惕;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归功于百姓而让百姓喜悦,归过于自己而让自己警惕,这是明君能治理好人民的原因。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徵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徵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然而这本史诗巨著却因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而未普及,加之唐末战乱致使此书失传,幸得由日本遣唐使抄录带去日本,经过多代人共同努力,终于使这本书重见天日,实乃:“不幸之万幸”。          《群书治要360》系列书,每年出一卷,每卷从《群书治要》中精选出最精彩、最适合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360小段,加以注解、难字注音,再翻译为白话文,方便读者每天读一段;将整套书概况为六条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条大纲之下,又归纳了《群书治要》论述的相关要点作为细目,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亦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积累的文化结晶。这部宝典既能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能为当今各阶层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对于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社会大众,《群书治要360》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群书治要》读诵第38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el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