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365天读书计划历史读书
《万历十五年》和《张居正》

《万历十五年》和《张居正》

作者: 园林鸟 | 来源:发表于2017-08-25 10:09 被阅读111次
timg.jpg

看题目就知道是我看了两本书,我实在是不敢去评论一个朝代,我只能说读了两本书,读的可能还是走马观花。偶有拾贝,便如孩子般炫耀,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对于明朝,我的所知并不多,可能更多的了解还来自电视,诸如四大名捕,明医女妃传之类的狗血剧,提起明朝,人们往往会想到东厂,满屏的娘娘腔,再就是农民皇帝朱元璋还有土豪沈万三的传奇故事,再晚一点的吴三桂为红颜引狼入室,学习好的还会记得王阳明的心动幡动。明朝,繁华不如唐宋,疆域不如元朝,又紧挨故事颇多的清朝,实在是不那么引人注目,似乎只是一个时间很长的朝代。然而,当我们今天反思清朝衰败之因,却又找到了明朝,若朝代有知,不知明朝是该懊恼被扣了一顶大帽子,还是应该庆幸终于上了头条。
前几年很火的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当时大略的看了一遍,确实看起来很过瘾,但回味起来却又不知道哪处有味道了,只是记得明朝的皇帝都很怪,明朝的太监有点坏,用一本书来写一个朝代,纵然作者才华横溢,也难深刻。而《万历十五年》则相反,甚至精确到了某一年,我想这也是他吸引人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也是因为作者是国外人,难免有种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嫌疑。读这本书实在是不能酣畅淋漓,老实说有种隔靴挠痒,隔岸观火的感觉,当然其中确实充斥着洞若观火的真知灼见,但对于我这种读闲书的人,大片的理论论述都被我简略的看过。书中把大量笔墨都用于朱翊钧和申时行的时期惰政与维稳,而对张居正时期的执政却描写甚少,而当我读了《张居正》(熊)之后,才觉得万历年间的中后期的颓败实则是张居正改革政策骤然崩塌的一地鸡毛,《万历十五年》则更像是一本注释了,将中国近代的衰落归因于万历皇帝,甚至部分归因于他都是小题大做,万历皇帝假如能像张居正一样雷厉风行,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难以避免人走政息,王朝结局早在孔孟的仁道,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程朱理学的科举正统,就已经注定了。
贯穿《张居正》全篇的其实是两个字——改革,这两个字也贯穿了张居正的一生。纵观封建王朝的改革总是避免不了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如果单打独斗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帝王,那么改革就成了命令,往往会取得成效;如果是一个大臣、甚至一个政派,不论他多么位高权重,几乎全部失败。改革是关系大多数人利益但却由少数人决定的顶层设计,历史上有名的变法,管仲变法、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尽管商鞅最终被处以极刑,但变法是成功的,而同时期的变法虽然亦有建树,但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缓缓而行最终难逃国家灭亡。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实是一种民族融合政策,对于利益牵扯不大,其他君王改革多以王朝建立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主,真正能称的上是封建腹地改革的只有三个,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雍正改革,这三次改革都失败了,但张居正的改革却可以称得上是三个中最有成效的,当然有人会想起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尽管一是一次封建王朝的自救,但它更像是被逼无奈的学习。可以说封建王朝的改革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可能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皇权在与相权的权利争夺中的绝对胜利,皇亲国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已不可撼动;另一方面上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使人们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祖制早已成为天经地义,而改革总会让人找到大逆不道的把柄。国家的权利从来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这部分人无疑是制度的建立者与受益者,以王朝中兴为目的的改革肯定会触及统治者的利益,改革者在统治阶级是难以找到盟友的。以前我曾认为王朝的更替是因为国家天灾人祸、积贫积弱,但史实却证明财富的多少并不会影响一个朝代什么时候灭亡,导致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财富的分配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统治者的利益只有在王朝建立初期,一贫如洗之时才会与国家利益相契合,一旦社会相对稳定,统治的目的就变为获取财富、享受财富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必然让财富急剧向少数人聚拢,这种聚拢最终导致底层人民无法生活。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实我们今天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分配财富的权利仍然掌握于少数人手中,尽管制度相对温和,但这种财富积聚无可避免的进行着,金融危机就是它的一个变种,但不得不说,现代生产力的提高让社会承受财富不均的能力大大增强,毕竟为温饱而挣扎的人越来越少。
张居正的改革就是拼命地将统治阶级的利益拉回到国家利益的方向,但掉到米缸里的老鼠是不会不吃完就自己出来的,对于封建王朝而言,打江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子孙吃掉江山,纵然有几个英明之主可以大大延缓王朝灭亡的时间,但终究会王朝会被吃掉,因为不吃掉江山的统治对于多数统治阶级而言毫无意义。当然,张居正对自己改革的艰巨性也有充分的认识,相信他比谁都了解得罪巨室的后果,但他还是做了。他用人提倡用循吏不用清流,简单来说就是用能干成事的人,不要孤芳自赏的却能力平平之人。可以说他是朝廷中的第一循吏,为了推进改革他不惜舍小为大,不惜向太监冯保妥协。记得毛主席看了王蒙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以后曾说正面人物太软弱,但从张居正这里你绝对看不到软弱,反倒有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了。张居正尽管站在权利的中心,但他绝对没有站在权利的制高点。皇权可以给他一切,也可以拿走一切,这一点在他死后已然显现。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小心翼翼的捧着皇权,冒着随时可能引火烧身的危险,去实现自己王朝中兴的梦想。书中也提到了张居正的表里不一,并且有一些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的行为,其实也可以理解,尽管他对皇权心存敬畏,但他还是会以皇帝老师自居,还是会以国家掌舵人自居,在他看来自己的享受合情合理、无可厚非,毕竟我们要求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倡导人人平等是不现实的。对于他的改革成果实在没有什么可谈,即便他的改革成功了,也只能在带来几十年的繁盛,满清终究要入关,落后终究要挨打,当然历史没有假如。
朱翊钧在清算张居正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可以说到达了人生的巅峰,在他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的桎梏不是张居正,而是皇位。或许朱翊钧觉得自己失去的童年乐趣需要一生去弥补,或许他早已习惯让别人替自己决策,在执政后期他拼命地叛逆、逃避。这时所有的制度与信仰都成了一把双刃剑。高效的中央集权制度,稳健的皇权维护制度,两千年的文化积淀,在这时成了扶持衰朽的保护力量,一滩死水只能蒸干发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b540697c045:写的不错,个人很喜欢的两本书,不过作者大大的排版还要改进啊😛
    园林鸟: @素衣公子 唉,word写了,复制进去就变形了

本文标题:《万历十五年》和《张居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fu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