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么跳过去,要么问老师,要么就是去查字典。字典是我们的小老师。
如今,习惯有事没事用搜索引擎。前段时间看了《调音师》,本来有属于自己的原本的见解,可是后来去豆瓣逛了一圈,完全忘记了自己那没来得及整理的初衷了。
今天看到书中中肯地告诉了我许多关于辅助阅读的事。
内在阅读,指的是阅读书籍本身。外在阅读,指的是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1、相关的经验;
2、其他的书;
3、导论与摘要;
4、工具书。
学习中,通常用这样的方式来检验一个人是否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他读懂一本书:在他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我们班学生也如书中所举的例子一样,会答不出来,那时,我自然明白了他们并没有懂这个点。
而他们总是喜欢用辅导资料比如《某教材解读》,上面详细的课文分析,是他们最喜欢看的,记下来的话,上课可以主动回答很多问题,被老师表扬。
其他的书可以当作阅读时的外在助力,比如了解时代背景,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认识一个作者,也可以去看这个作者喜欢看的书。同频对话,与书对话。
这里要少用的辅助阅读是导读和摘要,书中指出很多的导读都带有误导性,我认为可能是带有营销性质。所以,导读要慎选。尤其反对看书之前看那些带有评论性质的文章,这容易让思维固定模式。
就好像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在不认识一个人之前,听说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就会离得远远的,可实际上,是具有误导性的话语而已。
不带有色眼镜看人,看书。
必须在读完全熟之后,才能看这类诠释或导读手册,因为此时自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正如,我看那部电影一样,看没有完全了解完背景,整理好剧情和思想感情,就去看了豆瓣的评论,最后果真影评不会写了。
同样,看书不能只看摘录或摘要,我认为那是剧透,品不到书中自己的独特体会。
最后,提醒自己,辅助阅读的位置永远在辅助!
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148-156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