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招:乐意学习与分享
每当我胸有成竹地以为自己对一切已经了若指掌时,爱的管道就中断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头脑里的大门关闭了,内心的大门也关上了,我说:“够了,我已经够多了。 "
我的内在导师显然并不赞同我这种心态,因此,还有一门课程等着我虚心练习。 如果我此刻感受不到全然的平安,那么我所懂的一切便毫无意义了。 但我若内心平安了,就不会那么渴望知道答案。 《奇迹课程》曾说:“我们所教的正是我们需要学的。“那是一个很重要的觉悟。 当我站出来与你分享我的经验时,我只是在加深自己的学习而已。
借由分享,我加深了自己的所学,并经由脉轮延伸出去。 我把一个理性的知识应用在自己身上,而后送入心里。 当你听到我内在的心声时,我知道对我是真实的东西,对你也一样是真实的。
借由分享,我学会聆听。 我看到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应用在自己身上,有些我仍感模糊不清的课程,透过你的善巧运用而逐渐明朗化。 我明白,你是我的老师,正如我也是你的老师。
教与学是终身的事,即使我现在扮演老师的角色,我也同时在学;即使我现在扮演学生的角色,我也同时在教。 我如何去学本身变成一种教导,而我如何教,也变成一种学习。 你看,教与学就这样循环不断。 我生命每一刻都可能从你的回馈中获益,即使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在批判我,我仍能享用百分之一的真话。
不仅老师必须把所学的应用在自己身上,表示对他们所教的一切负责,学生也必须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负责,毕竟没有人能不经你的允许而传授给你任何东西。 所以,我一直在学习,你也是,那是我们平起平坐的基础。
虽然我能藉由冥想、观照自己的念头和感受,及研读经典等方式独自修行,但有某个重要部分是我无法单独完成的。 除非我身临其境,否则我无法克服投射这个问题。 我需要投射到你身上,也需要你投射到我身上,我才能身历体验到这个投射现象。 在我认清分裂状态原是一个幻象而拒绝接受之前,我必须先具体感受到我们之间有目共睹的距离与隔阂。
没有人能单独得救,它必须透过双方的互动,无论这种互动会带来多深的痛苦,都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与成长。 我若孤立自己,我只是在拖延自己得救的时间而已,我们迟早都会相遇,携手演出我们的那场好戏。
若没有互动,我们两个单独的个体永远无法了解造物主的爱。 天地造化中若有一部分感到与另一部分分裂,这一事实就更加肯定了互动的需要。 我们在哪里感到分裂,就需要在哪里建立互动的桥梁。 即使我们处心积虑地搞得两败俱伤,我们仍需要互动。 问题是,我们常常放弃了,选择离婚,各自分道扬镳,心想:“唉!这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然后设法寻找另一个人,再凑成对。 我们不断想要与人结合,却不断失败,因为那不是我们的功课。 造物主并没有要求我们粘在一起,他只要求我们彼此尊重。
《圣经》上说:“己所欲,施于人。 “而不说:”融成一个人。 “我们若只想拼凑成对,便错失了重点。 我们不是要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救恩,而是「透过对方」而得救。
形体的结合不是关键,因为我们早已在圣灵中结合了。 在以小我为主角的现实生活里,我们「状似」分离,而且也「状似」各具不同的人格和需求。 我们若想在那一层面上合一,注定是要失败的。 唯有等到那些差异消失,自然就结合在一起了。
“己所欲,施于人”,它所强调的不过是我们这些分别的个体天经地义共用之物,即我们的平等性。 尊重彼此的平等,我们才算建立起正确的人际关系,神圣性才可能透过我们而彰显出来。 就像神学家Martin Buber所说:「真神不存在你内,或我内,而是在你我相遇之处。」找出”你我相遇之处“,就是生命之舞,也是我们修持的核心。
每当我们与别人分享思想和感受时,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超越小我的世界,去发掘我们共通的愿望和需要。 每当我们对别人敞开心灵时,其实是在积极地化解彼此分离的幻象。
总而言之,我们不是为了“结合”而在一起的,而是为了证实我们早已心和心、灵和灵地结合为一了。 只要我们一开始批判别人,强调彼此的差异,我们便已跳离了合一之境。 然而,我们也可以借着接纳和祝福每个人的现状,而继续结合在一起。
我们愈常来到这共用的生命基地,也就是《奇迹课程》所谓的“神圣的救恩之圈”,就愈容易了解这原是我们的家,也愈明白每个“小我之旅”不过是在绕圈子。 这并不是说我们再也不会分道扬镳,但是,即使分离,我们仍然指望着相聚之日。
我们知道家在何处,也知道当我们准备好时,自然就会回家的。
当你让别人替你作决定,或你替别人作决定时,表面上,你好似占了一点便宜,然而,从此你便丧失了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
用最真诚的文字,倾听心底的声音,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我是小天,陪你一起阅书、阅心、阅尘世的小编。 愿你我,活得通透,舒展自己的生命,轻盈自己的灵魂。 共同陪伴彼此的成长! 感恩遇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