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07行动·不写就出局
阅读,如何使你成为一个正常人?

阅读,如何使你成为一个正常人?

作者: xiaojianxu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19:18 被阅读213次
    Baby's blue eyes, 日文:"琉璃唐草",中文:"粉蝶花")

    如果你不相信,阅读的重要性,那就没要必要继续阅读这篇文章了。

    阅读,一定程度上,就是代表个人注意力的专注力。外界,似乎总是会给每个人带来很多干扰。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使得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太吵了。

    我们都想要逃脱,又发现无法逃。公司、朋友、亲人、爱人等,大家都在里边,让你总是无法独善其身。你总得要使用某某 app,某些工具。

    当你打开一本书,想要进行阅读时,手机却震动了,某某 app 给你发送了提醒。你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于是,你就打开手机,一打开手机,就有看到了有其他各种吸引人的标题。你一看就是大半天过去了。

    当你醒过神来,却发现书一页都还没有阅读。久而久之,你也就习惯了。书就只是被摆放着堆积灰尘而已。

    信息爆炸,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各种沟通都是通过智能手机,包括公司的通知,同事之间的交流。你的注意力,就是如此的被碎片化了。我个人本身就特别讨厌,公司的通知是使用微信就行沟通。为什么呢?因为这让我不得不打开微信,去面临各种信息对我的“诱惑”。

    最初,使用微信时,我自己也对此疲惫不堪。对此,我注销过了一段时间的微信账号,屏蔽朋友圈动态,删除那些刷屏的家伙。后来,我发现这根本无济于事,因为根本就无法离开得了微信。

    社会热点事件

    特别是,遇到社会热点事件,各种文章、各种观点在你的眼前涌动,不得不关注。一个事件,就如此之多的观点,究竟哪个观点才是正确的呢?根本无力判断。

    如果你不去了解这些社会热点,而身边的人都在讨论,你就变得毫无话题可聊。显得自己鹤立鸡群一样,或者说得难听一点,自己都觉得根本不像正常人。

    朋友圈里,N 多的好友都在转发同一篇文章,就算你不去关注,也会被迫看到。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只是转发的而已,他们自己本身就没有去认真完整阅读该文章。当我看了心理学之后,才知道这是“情绪劫持”,也就是说他们被别人利用了自己的情绪。

    情绪劫持,实现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利用大众的恐惧心理,以及同情心等。

    笨办法的发现

    后来,我采取了一个特别笨的措施,那就是彻底跟踪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找出一大段时间块,尽全力去将所有相关的文章都认真看一遍。这个行动给我带来了发现,原来某些家伙就是纯粹的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很大部分文章,就是发泄情绪。或者是对某些观点再次演绎,干脆有的就是在歪曲事实,利用人的人性弱点与心理,制造某些东西,到达某种目的。

    其实,很多的文章作者也根本不了解原理,他们只是仿效某些大号文章的模式。因为他们都发现某些文章,转发量特别高,那就模仿写一篇就好了。每个人都复制能力,都特别强,那些比较细心的人更是可以发现到这一点。

    这几年过来,因为微信的管理愈发严格,这些行为都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信息判断能力

    面临着,如此之多的信息,我们每个人都是惊慌失措的。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败,我们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但是学校却从来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信息时代教育。

    每一个人都需要信息,因为每个判断都是需要信息来支撑。当你没有有效的信息判断能力,自然就无法过滤无效信息,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只能让你不断的在信息洪流中瑟瑟发抖。

    这种情况困境下,人又无法脱离,只要有一个信息打扰到他/她。如:父母关心,转发某些自认为的好信息给他/她,他/她就会非常的恼火生气。

    只字不差的阅读能力

    信息焦虑很恐怖,让一个人根本无法静下来阅读。注意力又在不断的被各种文章大V,娱乐广告收割。他们如同瓶子里面的苍蝇,毫无头绪,看得到瓶口近在眼前,却如同天斩,难以跨越。

    要摆脱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是的,阅读一本书后,很多会感觉是一无所谓的,干脆后来就放弃了阅读。放弃了阅读,阅读能力就无法成长,因为没有积累就没有成长。

    人的心理就是,恨不得读完一本书,立刻就有效果。这是人希望可以立即得到结果的欲望,所导致的。他们都感觉这个世界转动得太快了,快到不立即就要被抛弃一样。

    读完一本书,不可能是完全没有收获的,只是没有立即得到的想要的结果而已。

    很多人看书,都是在遇到了问题,才会去看书的。他们是为了得到解决问题,而读书的。这会迫使人非常焦虑。他们以为看了书,问题就会消失。可是,这完全就不可能发生。

    吃饭,你吃撑了。你也必须要慢慢的散步,或者其他方法,才会让胃去消化。

    读不懂就不读了,读了没有收获就不读了,导致了阅读能力根本没有变化。上学那么多年,我们都未能掌握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就是要靠阅读得到的。

    拥有了阅读能力后,你才能逐渐形成得到你的信息判断力。没有阅读能力,就无法理解信息,无法理解信息,就无法形成判断力。

    给大家看一个我的博客统计数据截图:

    说明:一行的从左往右,分别是:文章标题、浏览数、深读数、深度比例。

    image

    很恐怖的深度阅读比例。那么多人被标题吸了,却没有把文章阅读完整。不排除存在某些人,看了前面的文字,就已经把文章看透了。

    这个数据说出一个很多人『意识不到的事实』——只要深度一篇文章/一本书,你的进步就已经【超过 50%的人】

    克服信息焦虑方法总结:

    1、彻底跟踪一个热点事情

    2、只字不差阅读,就是深度你打开的每篇文章。

    即使文章是有问题的,看不懂的,你也应该找出该文章的错误在哪里。

    3、你要知道人的注意力是有两种的,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

    如,工作好苦逼,你明明想要进行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或就是想要做一只猪。摆在你面前的事实,就是你有一堆工作要完成。否则,你就没钱吃饭。想去旅行,可以说是你自下而上的注意力,你必须要知道。

    纽约时报记者马特·里克特通过追踪边开车、边发短信造成的车祸案件,研究科技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那些让人忍不住会去使用的电子设备和科技产品,比如发手机短信、刷社交网络等,其实都很好地利用了人类的注意力系统。
    注意力科学还发现,在人的注意力系统中,其实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在角力。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注意力,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主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xiaojianxu:@徐小剑|007-8100|践行 战友你好,刚刚拜读完你的文章《阅读,如何使你成为一个正常人》。感同身受: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渐渐占领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在刷新,人们的阅读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难以保留持久的兴趣。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通常只能持续一两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大多数人觉得碎片化的时间无法做成什么事情,往往这种“碎片化”还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和脑力。认为“碎片化”必然导致肤浅和低效。不过,你的文章告诉了我们,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注意力系统被影响,没有发展出信息识别和自我判断能力。这里又学到一个新知“情绪劫持”。你通过大量的事实,案例,数据来阐述你的观点,最后还给出来克服信息焦虑的方法总结。很赞!
      • 李婕_bea3:战友好!读你的文章有意思,你写的的情况我也深有同感,曾经一度被这个爆炸的信息时代冲昏了,曾经读过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建议你也看看,它也提到这种现状,随着移动逐渐成为主流,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大幅增加,平均质量却不断降低。

        书中提出我们在解读知识:为信息添加上下文。譬如从网上看到的,“一天要喝八杯水”是信息,而某医学专家写在书中的,“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2000毫升的水,对身体有益”就是知识,知识的上下文,主要表现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对身体有益”是前因后果,“肾功能没有问题”和“成年人”是适用边界。
        总的来说,知识的结构化比较清晰,具备“可证伪性”,鼓励受众自己判断;而缺乏上下文的信息,胜在简单粗暴,鼓励受众直接认同。哪个更容易传播?显然是,“一天要喝8杯水”。所以,网上传播最快的通常是严重缺乏上下文的信息。
        xiaojianxu::+1: 上下文,特别重要。有一个词叫 context,可以译作【上下文】、【语境】。
        战友的评论,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感谢战友。
      • GIC珠宝鉴定师媛媛:您好!我相信阅读的重要性,所以需要认真的读完您的文章,您开头的这个提醒用得特别棒,让我知道您要说的重点,我必须认真的看下去。懂得了“情绪劫持”这个新词。您也分析了当下的一些现状。重要词语都加黑字体!很棒的一篇文章,注意力集中对我们非常重要,有图有数据说明:深度读一篇文章已经超过50%的人,让我铭记于心,不止深度阅读,对于好文还需要多读几遍,领会更深,期待您更多精彩的内容!
        xiaojianxu:http://chuansong.me/n/1687534251826,我找到其中的一篇给你。
        xiaojianxu:好文章,一次是看不懂了。每次重复看,都会有新的收获。
        只不过,我们都习惯了,读不懂就算了。越是好文章,反而阅读的人次越少。
        李笑来写过一些相关的文章,你可以去他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学习,找来阅读。

      本文标题:阅读,如何使你成为一个正常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mq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