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后,汪精卫在他的各种演说中大肆宣扬战必大败的“亡国论”,其得到了国民党高层内部一部分人的大力支持,于是,“亡国”的论调在华夏大地弥漫开来。一时间文人志士满怀忧伤。
“亡国论”不是凭空捏造而来,当时的中国,无论是从军事,经济,还是科技上都远逊于日本。衰弱态势显而易见。
但就是在这种巨大的历史忧患下,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收录于《毛选》第二卷)。毛泽东既否定了盲目自信的“速胜论”,又驳斥了悲观的“亡国论”,认定中国定会战胜日本,取得抗战最终的胜利,不过必将会是一场持久战。不得不说,毛泽东的眼光是如此的独特,充满了理性分析的光芒和辩证唯物史观、历史唯物史观的智慧。
毛泽东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得出“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这样的结论。反观我们自己的工作,亦或生活不也正是此理吗?都说人生是场马拉松,为什么不是短跑或射箭等一决定胜负之类的比赛呢?正因为我们立于此世,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自带有独特的优势和特长。如果我们当中有人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或者正经历挑战,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力将自己的优势和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发挥到极致。
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用我这努力而使着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所说,只要我们能运用正确的做事方法,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大的努力,于自己不利的因素将随时间的积累而减少,一定能改变“敌强我弱”的原来程度,优劣形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到了一定的时期,我们自然能事有所成,取得挑战胜利的结果。
当然,“以弱胜强”这条件说着简单,就只是恪守正确科学的道路,运用积极灵便的方法,少出甚至于不出差错。可是这世间的事情大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这“少犯错误”就筛出了不少人,再加之恪守自律,克己慎独,更不简单。就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烧杀抢掠,奸淫放纵”,战场上的士兵做哪一种选择更容易?答案不言而喻。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平日里无事时,是选择读书学习,还是选择玩手机,刷剧,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但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想要达到自己近几年的目标(跨越阶层也好,实现创业梦想也罢)就必须要克制放纵的欲望,选择克己,慎独,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开阔自己的眼界,否则我们的目标只能成为空想。最终还是落得个“弱败于强”的悲惨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