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课题成员的巴林特小组,定期活动,熟悉流程,积累经验。
建立了包括课题全部成员6人在内的巴林特小组,由心理专业教师张予辉主持,两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1.5小时,由1-2位成员报告案例。成员通过亲自参与,熟悉了巴林特小组活动流程,体验了活动效果,学会了倾听,感受,懂得了如何沟通,共情,有效缓解了职业压力,看到了问题成因的多种可能性,启发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情绪得以缓解,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得以提升。
每次活动时,课题成员在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张予辉(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围坐一圈,先由组长介绍规则和界限,遵循保密原则,不允许迟到、中途退场和接打电话,不许做笔记等;由一名教师用5-10分钟讲述他在教育教学中感到为难的甚至陷入绝望的案例,用5-10分钟归纳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不允许被打断;再用10分钟回答其他成员关于案例的相关提问,为了保护案例中涉及到的人,其他成员对于不清楚的信息,只允许提事实性问题;然后,讲述者后撤一步,把自己的椅子移出小组形成的圈子,暂时不发言,其他小组成员用30分钟的时间,按特定的顺序开始表达各自的观点、感受、疑惑和躯体感知,可以用讲述者的身份,也可以用讲述者讲到的对象的身份,主要关注在讨论讲述者和案例中的人的师生关系上;组长邀请讲述者重归小组,讲述者用10分钟反馈听到的对于自己有帮助的发言和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也可以补充一些重要内容;最后2-3分钟,组长总结反馈,并对案例提供者表示感谢。
巴林特小组应用时需要把握的原则,大家通过几次活动都已经明确,即:巴林特小组是封闭小组,规律会面,中间不许换人;小组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也不告诉讲述者该怎么解决困境,它的目标是给讲述者和每个成员提供一个反思的空间,去探索意义和激发可能性;提供安全的环境,包括保密、不接听电话、不迟到、不中途离开等;每一个环节都有规定的时间,组长要把握好;不记录笔记。
4.分别建立高中和初中班主任的巴林特小组,定期活动,缓解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率。
通过招募有兴趣的班主任组成巴林特小组,高中班主任在张君华老师带领下,初中班主任在张予辉老师带领下,两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1.5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