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三番的听闻领导说《大秦赋》好看,讲秦国统一六国的丰功伟业,终究也是忍不住,凡有时间也全心拜读一回。
从秦孝公全情强囯,卫鞅变法,孝公与卫鞅国君同心,共赴强秦之路开始,真正领略到国之根本在民,民之根本在勤、在严制、在自己的作为。山川可动容。改变民风民俗民心,大力推行法制,废除贵族爵位世袭,人民可参军杀敌封爵,赏罚分明,皇亲国戚犯法与庶民同罪……
卫鞅在变法中不枉私情,秉公执法,不结私赢当,不权钱交易,不搞人际关系,不攀权附贵,为了强秦,呕心沥血二十多年,最后囯君气数耗尽虽有万全之策,卫鞅也被处于车裂之邢,47岁,英年早逝,同时深爱卫鞅的爱人一同赴死。人间苍伤之悲天动地,可知乎,卫鞅心系变化大业竟是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与公主联姻。
当变法已见成效,人民遵守新法,勤政爱民,勤耕不辍,勤军打战,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时,所有这一切,新君上任,为的是重建新业,被时世认可,却也严然处死功臣,唉,简直是心潮涌动,义愤填膺,为君者,难道就没有一点点悔悟之心吗?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君贤相真难隔朝共事吗?悲痛久久不能愈合。
却说卫鞅乃一世英才,是凤毛麟角之人,乃秦国世民的福心,可是虽然他为了秦囯子民,不图回报的付出,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然,人也不是完人,在严厉治秦时,确实处理民风民俗有违常理,所以凡事过刚终害人害己,也许某件事情解决了,而后遗症却是可怕的。
凡关乎人之利益者,颇为急手谨慎,也许执行人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想到一面,而忽略其他厉害关系,还是得不偿失。但凡束手束脚之人又何以成大事?儒家有儒家的好,法家有法家的治,道家有道家的道,老子的“道非道”,也许就参透了其中的道理吧!
非常感谢作者的伟大情怀,对于历史,我们始难考究其根本,也是读历史能明人心智的道理。再有美籍华人作家在几次踏遍南京,走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了解到当时的惨烈,故而著书立说之后,终究未走出当时当刻的阴影,最后选择自杀。这一幕至今我还想不明白,今日看卫鞅处于车裂之刑竟也愤愤不平半日,再难往下翻阅,须得静想几日,方能平静心息再往下走。
我想,我只是万千读者中的一员,读历史书籍,竟也仿佛回到当时的场景,感念当时的英国智士,战国时期如此,读《三国演义》亦是如此,历史的车轮滚滚辗过,无数英雄豪杰犹如眼前,久久不能挂怀,真的是回味悠长……
然,当下的中国不也要称雄世界吗?然,后人如何评判当今世界,如何描绘当今的伟大领袖呢?至少歌功颂德建国功勋肯定无话可说,然二十一世纪之后的中国,未来的历史评书又当如何抒怀达意呢?唯有历史滚滚而去,留后人详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