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物》·下篇

作者: 韩德胜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00:17 被阅读19次

上次带来《社会动物》的上篇,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移步看一看,再次看来还是有不少觉得挺新颖,挺有用的知识点。

整本书用一个故事带入,用一种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叙事方式,融入了科学的结论和心理学研究成果、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性,实属不易。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从结果来看,效果当然不错。

我们看到两个小孩在不同的家庭长大,机缘巧合之下相遇,成长,成熟,维持,褪去,消亡。一本书经历了两段人生历程,看到最后的老去,竟也有一丝伤感,回首人生时,似乎小时蹦蹦跳跳的画面还在眼前。他还是他,只是经历了上学,择业,恋爱,结婚,工作,老年生活后,他的眼中已有了一丝沧桑。

关于儿童教育

教育这块,本书提到一个点,觉得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

就是说,我们大部分家长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的考试,我们严格要求他们要读好书,课外要学好各种技能,包括琴棋书画等等。但是,对于诸如跟同学如何更好地相处,在性格形成过程中,什么是应该摒弃的,什么是更好的性格因素,内心到底喜欢做什么,如何培养真正的真善美,如何克制冲动等等这样真正重要的人生决定,往往却甚少有家长有引导性的价值介入。

我们善于谈论物质激励,但不善于谈论情感和直觉。我们善于传授技术技能,但对于像性格这样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们几乎不曾谈及。有种能力叫情商,或者说道德观的建设,除了考试之外,情感能力在人生中,也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换种说法,在漫漫人生路上,智商固然重要,但体现在智商之下的情商处理,或者说隐藏在理性表面之下的潜意识,对人生的各种决定和与周围环境的相处中,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于交流与大脑发育

对于小孩智力的发展,大多数人存在误区,以为只是和植物一样,施肥,喂养就能让他们长大。确实单纯喂饱,能够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但是没有陪伴,没有交流,他们顶多也就是「长大」。

人类大脑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能够与其他同类进行沟通时,才能够发育。我的一个有相关低龄儿童教育经验的朋友告诉我,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通常性格较为懦弱,并且较为内向,不善于与别人沟通相处。刚开始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时,并没有找到相关理论给予这个实践经验的支持。

后来,我终于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佐证(似乎在别的地方也看到过,忘了哪本书)。因为老人带孙女的情况下,通常已经过了年轻力壮的年龄,这个时候他们精力有限,体能的退化导致他们没能像年轻力壮的年轻夫妇有那么多精力与婴幼儿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有研究也发现,老年人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所用的词汇也更为简单。在这情况下,婴幼儿所能接收到的沟通交流所带来的大脑发育就更加有限。

可以看下书中的一个例子:

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克尔斯就曾对一些孤儿院中被人领养的智力有缺陷的孤儿展开过研究。4年后,比起未被领养的智力缺陷孤儿,他们智商的增幅平均高出50点。值得一提的是,被领养孤儿的智商并不是因为辅导和教育而提升的。领养他们的母亲们同样有智力缺陷,本身也在福利院里居住,是母亲的爱和关注使这些孩子的智商得以提升的。

更为「稳定」且「有爱」的教育

可能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要将孩子教育好,父母一定懂得很多育儿技巧,不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就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但这本书提出,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家长同样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后代。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呢?书中说,对孩子「足够好」就行了。这个「足够好」如何理解呢?其实,就是提供给孩子稳定的、可预料的生活节奏,再考虑到孩子的积极方面的需求,将奖励与处罚相结合,让他们感受到「爱」。让孩子懂得,在面对压力时,家长是他们可以依靠的牢固情感纽带。并且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因为大多数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第一任老师」将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他们会有意或无意间模仿父母的某些讲话神态,处事风格,行为动作等等。坚强的父母培养出坚强的孩子,乐观的父母的后代同样也不会悲观到哪里去,同等条件下,家庭和睦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土壤养分。父母的为人处世都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潜意识模式,影响着他们的处事风格。

书中是这样说的:

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学校更有可能出现行为偏差。那些在6个月时由独裁、干扰性强且捉摸不定的父母照顾的孩子,在学校中更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是更好动。

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自己有了孩子时,他们也倾向于重复父母的行为。40% 小时候遭受过虐待的父母会虐待他们自己的孩子,而童年受到良好照顾的母亲几乎全都会全心照顾她们的孩子。

贫穷与父爱

尽管很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玛莎·法拉(Martha Farah)的研究发现,贫困家庭孩子的压力激素分泌量要比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多。很不幸这种压力激素会对包括记忆、图形辨识、认知控制以及语言流畅表达能力在内的多种认知能力造成影响。

另外,对小型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在神经调控方面,在缺失父亲的环境下长大的动物比拥有父亲的动物发育要相对迟缓,而且较易冲动。

通常,我们会认为那些家庭后代发展不如中产阶级家庭后代的原因来自于物质上的金钱所带来的机遇上的缺乏。但上面提到的两个研究也告诉我们,这并不仅仅是金钱和机遇的缺乏。贫穷和家庭的破裂将改变人的潜意识,改变人对未来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在生活态度方面,同样巨大的鸿沟也已经形成。罗伯特·普特南指出,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更容易信任他们周围的人,更容易坚信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更愿意采取实际行动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倾向进步」与「抗拒进步」

观察一下周围你会发现,有些人认为人类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取得长足进步,而有些人则是抱着这样的态度,认为做任何事都需要天赋,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任你怎么学也难以取得好的结果。

书中提到的哈里森把这两类人称为「倾向进步」和「抗拒进步」。身处「倾向进步」文化之中的人认为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身处「抗拒进步」文化之中的人则更倾向于听天由命。

哈里森指出,身处「倾向进步」文化中的人们认为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在身处「抗拒进步」文化中的人们看来,工作是为了活着。前者乐于分享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更具竞争力,更加乐观,更加看重整洁和守时,并且非常重视教育

朋友的重要性

如果说,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朋友,是不是很多人会不同意?或许说这句话有些绝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深远。书中提到过:

研究人员在过去几年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分析社交网络。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事情都是有传染性的。如果你的朋友们极度肥胖,那么你也很容易极度肥胖;如果你的朋友们总是愉快开心,那么你也很容易愉快开心;如果你的朋友们抽烟,那么你也会抽烟;如果你的朋友们觉得孤独,那么你也会觉得孤独。尼古拉·克里斯塔基斯和詹姆斯·福勒发现,配偶的肥胖程度对一个人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如朋友的肥胖程度造成的影响大。

朋友带来的是什么?是陪伴,是社交。研究也发现,社交的频繁程度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高低,所以,做一些社交性强的工作,也能够明显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来看下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丹尼尔·卡尼曼、艾伦·克鲁格、戴维·施卡德(David Schkade)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能够提升幸福感的日常活动——例如做爱、下班后联谊、与朋友共进晚餐——都带有社交性质,而能够降低幸福感的日常活动——例如上下班——则往往是独自一人进行的。

最有助于提升幸福感的职业带有社交性质(业务经理、理发师、健康顾问或护理师),而最可能降低幸福感的职业要么带有反常社交性质,要么是远离社交的(机器操作员)。

有意思的研究与结论

如果你在人们参加某项测验或训练之前给他们讲有关卓越成就的故事,他们的表现会比你没给他们讲这些故事时更好。你只要在一句话中用到“成功”、“优秀”、“成就”这些词,他们就会做得更好。

中下阶层消费者在周末想要看电视、看电影、玩游戏,这样他们能够放松,而富人想要读书、锻炼、养生,这样他们能提升自我。

人在智商测验中的表现会受到遗传因素的显著影响。一个人母亲的智商分数是跟他/她智商分数相关性最大的单个预测指标。

任何行动自由的人的复杂行为都不是由一系列叠加的原因引起的。任何重要的结果,比如青春期的失足行为,都是无数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而每一种因素又有无数的潜在影响,涉及无数的环境复杂因素,更不要提各种环境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与基因的无数种影响又会发生交互作用。”

惰性。思维是认知方面的吝啬鬼,它不想消耗心理能量,所以人们都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但它们确实表明,善于冥想和祈祷的人的确可以重塑他们的大脑。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深入观察潜意识领域里发生的事情,让意识过程和潜意识过程彼此统一,这确实是可行的。某些人把这种状态称为“智慧”。

大量证据表明,精神刺激可以延长寿命。即便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拥有大学学位的人也比没有大学学位的人活得更久。拥有大学学位的修女会活得更久,即便她们在成年后的生活方式与那些没有学位的修女完全相同。在青春期掌握词汇量越多的人,越不容易在晚年患上老年痴呆症。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跟不参加艺术活动的中老年人相比,参加艺术活动的中老年人更少求医问药,并且通常拥有更好的健康状况。

研究人员们已经发现,阳光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确实可以对人的心态和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看不到足够明亮的阳光,他们罹患忧郁症的可能性比住在低纬度地区的人们高得多。同样,住在山脉西侧的人们也更容易罹患忧郁症,因为那里太阳由于被山体挡住而升得更晚。跟按照正常作息时间上班的人相比,总是上夜班的人更容易患上乳腺癌。研究人员还发现,跟住在无法看到自然景观的病房里的病人相比,住在能够看到自然景观的病房里的病人会康复得稍快一些。在意大利米兰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住在朝东病房里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平均要比住在朝西病房里的双相抑郁症患者早出院3.5天。

最后

不得不说,这本书很好地将枯燥的研究理论与容易被我们所接受的故事叙事相结合,做了一个很好的先例。

尽管我们不太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贫穷和富裕家庭之间,在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群体间,确确实实存在着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巨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目前看来,也会对后代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在这方面去弥补由于现实造成的差距,可能就需要你我跳出此书,在别的地方寻找答案了。

相关文章

  • 《社会动物》·下篇

    上次带来《社会动物》的上篇,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移步看一看,再次看来还是有不少觉得挺新颖,挺有用的知识点。 整本书用一...

  • 社会动物

    戴维·布鲁克斯,美国知名的专栏作家,长期为《纽约时报》撰写政治评论,同时也兼任一档新闻栏目的时事评论主播。他写过 ...

  • 社会动物

    第十章P162 换言之,思维能力和心理特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心理特质类似于道德品质,它由经验和努力铸就而成,铭...

  • 社会动物

    第八章P119 拥有良好冲动控制能力的孩子往往是在井然有序的家庭中长大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特定行为的结果是可预...

  • 社会动物

    生育男孩的女人的预期寿命会变短,因为男孩分泌出的睾酮会影响母亲的免疫系统。 笑

  • 社会动物

    我的男朋友变成了一种奇特动物。 我和我的男朋友在一起四个月了。他一向是一个温柔的人。我们甚至没有起过什么争执。实际...

  • 社会动物

    又到了腊梅飘香的季节 街道上满屏都是 黑色灰色深蓝色 偶尔有几个 时髦的年轻女孩 着今年流行的 乳白色 她想在假日...

  • 社会动物

    合理宣泄 给沉默一次机会 一瞬炸裂 让无言尽情尽兴

  • “丛林动物”与“社会动物”

    我们是丛林动物,我们“恐惧”未知讨厌不确定性,害怕别人的攻击(讽刺、嘲笑),所以在选择工作、伴侣、专业上格外谨慎。...

  • 《社会性动物》- 社会认知

    我们大多数人,停留在“知道”很多并不正确的事情上,我们的思考也是不理性的。但通过准确的有用的信息和拥有处理信息的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动物》·下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ye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