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蒋勋讲中国文学|三曹父子(边塞诗起源于曹植)

蒋勋讲中国文学|三曹父子(边塞诗起源于曹植)

作者: 零露_清扬婉兮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23:10 被阅读66次

整理|零露

在读曹植诗的时候,感受到的美是骄纵。一个太过规矩的人,其实在文学上无法有太大的创造。曹丕长子的角色,注定他不能太多的随性。

曹丕和曹植兄弟,一直在比。曹操从小让他们各方面比较才华、爱情,这两兄弟都有很强的表现力,读《七步诗》我们都认为曹植是个弱者。其实不然,在诗里曹植就是一个强者,光芒万丈;相比曹丕,在诗里比较木纳和敦厚,曹植却是锋芒毕露。

在政治上锋芒毕露常常是受伤的,因为在政治上需要的收敛含畜,甚至是背后的东西,在读曹植诗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的力量。

曹操建立的魏,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北方的领土扩大。曹操在赤壁之战受挫后,没有在继续南拓,他把很大精力放到北方,基本快打到现在的新疆。

也许,赤壁之战大败对曹魏来说,未常不是见好事,他知道他的重点在北方不是南方,重心转向北方。事实上,北方的匈奴和鲜卑族才是大敌,拿下南方只是迟早的事情。

三国对内来说是分裂的状态,三国事实上都在对外扩张。三国是奇怪的现像,对内是分裂,对外是扩张。

从小跟随父亲打仗的曹植的语系,有一部分从北方来,曹魏对稳定北方有很大的贡献。正是这种大背景下,曹植诗里很强的塞外的美学,曹植的诗对唐代的边塞诗有很大的改变和影响。

在汉之前文学没有开拓性和冒险性,正是经过魏的开拓才有唐的边塞诗的来源,起于曹植,终于李白,止于杜甫。

从曹植到李白,在文学中出现了非常孤独的个人,对个人精神的释放的唯美文学。群体太强,偶尔需要一点个人的释放。

曹植到李白的文学中,歌颂青春和游侠文化。日本的游侠业精神,文学文化的源头来自曹植《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蒋勋讲中国文学|三曹父子(边塞诗起源于曹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za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