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说:“低调是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是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从前的我,着力于朋友圈的人设,力求一个近乎“完美”的岁月静好的有品有才的女子,看来那时候是想高调地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后来逐渐厌倦那个别人眼里的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做回真实的自己?
我承认,《被讨厌的勇气》是近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它颠覆了我总是想讨好他人想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欢,总是以他人的评判体系来衡量自己是否算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也总是幻想有一天“衣锦还乡”。
不过也算正常,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野心勃勃地想征服眼前的小世界?
只不过,一念之转,当旧有的体系轰然倒塌,有一天,忽然就再也回不去了。我决定,余生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把取悦自己当作头等大事。
正好借家庭变故之机,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不再评论任何人的作品,彻底消失在别人的世界里。
从而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相处:找一个无人认识现实中的自己的地方,安静地写自己的文字说自己想说的话;报了想学的线上课程,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学会自拍后,更是开启了一个人玩的崭新境界。
“苦日子苦过,好日子享受,没必要令所有人都懂得和了解。”
而这样做,必然也背负着被遗忘被讨厌的风险。当然,并没有因此活成一片孤岛,还是会有自己的支持系统,如果我需要,他们肯定会出现,这点自信还是有的。只不过,现在的我,更加享受独处的时光。
远离了不相干的人,不再拼命拗某种人设,我活得更加自由更加真实,我真的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
最近读到的萨提亚《我是我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如我/某些人有某个部分像我/但,没有一个人完完全全地像我。
因此/从我身上散发出来的每一点、每一滴/都那么真实地代表着我自己/因为,这是“我”选择的/我拥有我的一切——/我的身体,和它所做的事情;我的大脑,和它的所想、所思;我的眼睛,和它所看到的;我的感觉,愤怒、喜悦、受伤、爱、失望、兴奋——不管它有没有流露出来;我的嘴,和它所说的话,礼貌的,甜蜜的或粗鲁的,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我的声音,大声的或小声的;以及我所有的行动,不管是对别人的或对自己的。
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畏惧/我拥有关于我的一切胜利和成功/一切失败和错误。
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我能够和我自己更熟悉、更亲密/由于我有了这些/我能够爱自己/并且友善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部分。
于是,我能够做我最感兴趣的工作/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但,只要我友善地去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来解除这些困惑/并发现更好的自己。
然而,任何时刻,我看、我听、我说、我做、我想或我感觉到的,都是我的/它如此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刻的我/等时间流过/我再回头看/曾经我所看的、听的、说的、做的、想的或感觉到的/有些可能已经改变了/我能够丢掉一些不再适合我的/保留仍然适合我的,再创造一些新的/我能看、能听、能感觉、能思考、能说,并去做。
我有办法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更亲近他人,使自己更丰富,更有创意/我拥有我自己/因此,我能驾驭我自己/我是我自己/而且,我完全可以做到。"
嗯。正在努力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