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再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作者: 方海敏 | 来源:发表于2023-06-19 05:20 被阅读0次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方无隅;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后,必定努力勤奋去实行;中士听到道的理论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后,则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们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不平;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峡谷;广大的德好似有不足之处;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又好像浑浊未开;洁白无暇的东西好似含有污纳垢;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最珍贵的器物总在最后制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无声,无名无状。只有道,才能善给予万物并且辅助万物。

    导读:
    上士了解了“道”就会努力去践行,中士了解了“道”将信将疑,下士了解了“道”却只有哈哈大笑。“道”本来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轻易理解的。“道”的表象和实质常常存在不同甚至相反,但只有坚持它,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一章老子重点告诉人们依道修德的具体方法。在本章中,老子也把人类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等级。上士是悟道较深的人,中士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就是对道无知的人。由于每个人对道的领悟程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对道的不同看法: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能够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并将领悟到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与大道的和谐统一。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不能完全理解到德行的真谛,而且总是半信半疑,不能把领悟到的真谛应用到实践之中,所以这种人是很难做到真正解脱的。至于下士,他们听人讲道的德行,听完后完全否认大道的存在,还会对得道之人进行嘲讽,更不用说运用大道的真谛去指导实践,引导自己的行为了。

    “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士的无知和嘲讽,老子表现出极度的宽容。老子认为,如果没有受到下士的嘲笑,大道也就不能称之为大道了。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符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光明的道就像暗昧一般,前进的道正如后退一样,平坦的道就像凹凸不平一样,崇高的德就如峡谷一般,广大的德看起来像是不足一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一样,纯真质朴的品格就像浑浊一样,洁白无瑕的事物就像含灰纳垢了一般,最方正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没有棱角一样,大型珍贵的器物最后才会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它的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这么晦涩难懂的话,谁会理解呢?纵然能理解上面这番话,又有谁能领悟其中的奥妙呢?得道之人毕竟是少数,而世界上的人多数是不得道的下士,如果不能宽容地对待他们,那么老子修道义是为了什么呢?因此,老子之所以宽容地对待无知的下士,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悟道和修德的结果。大道可以包容万物,还能成全万物。

    感悟:
    万物是由大道所生的,所以无论何种事物,都应该遵循大道的德行,顺应自然的循环往复,达到无言无为的境界。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领略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免受来自自然的惩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些人有的粗俗,有的高雅;有的单调乏味,有的幽默风趣.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应当如何与他们交往呢?如果自视清高,不与世俗之人交往,一看到他们就冷眼相对,那么自己也将陷入低俗的深渊之中。如果能够做到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以自己高洁的品行感化低俗之人,使他们慢慢脱离低俗,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怀有一颗包容之心,便是怀抱着无价之宝,我们也将受益无穷。

    人是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悟性高低之分。悟性高的人能够很深刻地体悟”道“,由此就会积极努力地去实践”道“;悟性一般的人听了“道"以后不会理解地很深刻,因此会时而怀疑,时而践行;悟性低的人根本无法理解“道”的内涵,所以就会嘲笑“道”并且不相信。老子认为,如果是大家都相信的道理,那一定不是“道”,所以不被嘲笑就不足以被称作“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zs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