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里,啥也没做,也啥都不想做了,感觉自己正在朝“躺平大师”庄子的方向“进化”,不过我和他之间的比较,我绝对没有他的轻松自在,他年轻的时候至少是宋国的一个漆园吏,还有一个当宰相的好友惠子。庄子与惠子之间常常拌拌嘴,不过几乎每次都是庄子的胜利。
当你翻开《庄子》一看,最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那只大鹏鸟,庄子为什么开篇就要极力刻画大鹏的景象呢?也许是他怕别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以至于读不懂他留下了的这本玄书和他的最高思想。如:有用不如无用,无用之用;有情不如无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是非不如无是非——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当然了,上面述说的那一段只不过是《庄子》的惊鸿一瞥,想要了解他的思想唯有去他的书中自行寻找他是怎样求真的,特别是他亲著的内七篇(历来没有人怀疑是他的弟子及其弟子所著)。如《养生主》中说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表面上看去是,蜡烛或燃烧殆尽的而火却能得到保存下来,这也是后世常用的词语“薪尽火传”的来源,可是不知道他在这里的“薪”、“火”究竟是表达什么?与求真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自行去理解。
除此之外,他还教给我们修行的一个方法——“心斋”,心斋靠的就是虚,他说不要用人的六根去感受事物的变化,可能是因为一切事物无时不刻不在物化之中,如果用人道的思想去处理其中的道理回让人感觉累和虚脱。
如果你觉得他的思想境界仅此而已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我们用狭隘的人道观对他的误解,他的最高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仅用一个“无”字就可以描述,但这却不是人道中的“无”即什么也没有,他的“无”是指人看到实相后彻底地觉醒后对生命、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情、财物、地位、名声等等的觉得放下,即不分别、无是非、无多少的大爱,而他就处在这其中用天道的视觉俯瞰众人,做到“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实在不行的时候就使用《应帝王》之中的思想去取代别人做帝王,这就是天道的无为而无不为。
好了,说了太多的他,可能大家都厌恶了,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自己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即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活得开心、自在和幸福,然而这其中人们最最关注的就是幸福,谁不想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呢?假设有一天你的孩子生病了,你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倾家荡产去解救自己的孩子,这难道不是你和与自己天性相连的孩子之间坚不可摧的情感吗?天性不相连的两种事物和天性相连的两种事物之间,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大家都会选择相连的东西,这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