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报喜不报忧

报喜不报忧

作者: 阵雨廿八 | 来源:发表于2017-06-20 21:35 被阅读0次

人身处于逆境中,就难免被种种负面情绪支配。在这些负面情绪的支配下,人也难免脆弱起来。

一旦脆弱,身边一些本不痛不痒的事就变得极痛极痒。例如,某人独自生活,没心没肺逍遥自在。突然某日大病住院,无一人照顾探望,心中便感到极为凄凉。这些极痛极痒的事自己琢磨起来非但不能止痛止痒,反而是隔靴搔痒,越挠越痒。

此时此刻,人们通常会找亲友倾诉。而亲友的反应通常来说分为两种:斥责和疏导。斥责多来自长辈,但也不是绝对的。“嘿!我当初叫你如此这般这般,你偏不听,现在倒好,晚了吧/懂了吧/明白了吧!”倾诉者一般是自下而上的姿态,以一种恳求的姿态。而斥责者开口便首先站在了道理和气势的台阶上,一旦声住站稳,便开始俯视可怜的倾诉者。虽然他们知道自己在对话的地位上已处上风,但偏要以此稳固地位,拉开高下距离。之后他是唱红脸还是白脸,全由着他喜好!这种人,你完全不知他是苦口婆心/刀子嘴豆腐心,还是忍辱负重不动声色地蛰伏着只等你来倾诉,便占着主动权劈头盖脸臭骂你一顿。

疏导者以朋友居多,他们的标准句式基本上是:“你这没什么,当时我比你还要惨,你是不知道怎么怎么样....”这第一句,首先表明了倾诉者就是个雏,狗屁不懂,没经历没阅历,娇生惯养,遇事先哭为敬。疏导者则是见过大风浪的老前辈。这两种身份一确定下来,就稳住了局势。首先,这让倾诉者明白,自己道行尚浅,需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前辈请教,自然要客气,要甘心挨骂才能得到渡过难关的真传。而疏导者则倚老卖老,告诉你是情分,不告诉你是本分,一副传你经验你便该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觉悟的嘴脸。

可你当年怎么怎么样,与我何干?当年你就是沦落街头吃着狗都不吃硬馒头,我此时此刻的烦恼能减轻一分吗?难不成人知道了别人经历的苦难自己就会好过很多?这岂不是幸灾乐祸?

“哎,这也没什么,都要经历这个,别人也一样,不要太放在心上,总会过去的。”这第二句则把倾诉者置于人来人往的三教九流之中,凡是人就要经历这些怎么偏偏你这么多事!嘿!实在是放屁!为何是人就要和世人看齐呢?世人庸庸碌碌,他们接受的/忍耐的,我还要以此为荣还是怎么的!我权当他们是猪猡!即使是猪圈,也有几头靠在角落里不想猪挤着猪一身臭汗的吧。

遇到斥责你的人,还是认倒霉的好,因为理和气势都在对方那里,他怎么骂你他也觉得不为过。你也不好翻脸。遇到疏导你的人,也是纯靠废话聊聊天而已,说一些不痛不痒,无关痛痒的话解解闷。对方说的解决方法,在你这里一定行不通,行得通就没必要愁眉苦脸的,而且你一定也知道这种方法。只不过“子非鱼”,你能做的选择对方不一定也能同意。所以不管两人如何感慨泪目,也不过是放屁而已,自己的痛苦还是一样:不增不减。

相关文章

  • 报喜不报忧

  • 2017-09-26

    报喜不报忧

  • “客人”

    身处异乡的我们,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 报喜不报忧

    (作者原创,禁止转载) 报喜不报忧 出门在外的人,与家里亲人联系时,总有一句圣言“报喜不报忧”;员工向老板汇报时总...

  • 中原焦点团队喻瑞珺中十九分享第237天2020.4.2周四

    报喜不报忧 以前在我的词典里,如果要评价一个人"报喜不报忧"那就会上升到品格道德的层面,报...

  • #小记#

    很多年后,我也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报喜不报忧?

    一,人们大多喜欢报喜不报忧 有这么一个笑话:皇帝喜欢报喜不报忧,许多前去报喜的得到了奖赏;有的去报忧的被惩罚。边关...

  • 2019-06-10

    想必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现象:家长会在每次考试孩子回家后发现:孩子总是出现报喜不报忧。 一谈到孩子报喜不报忧时,家长...

  • 做真实的自己

    中国文化的基因里多“崇好”却少“扬真”。我们常常向父母报喜不报忧,下级向上级也是报喜不报忧。我们为了维护好...

  • 以前是我们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现在恰好相反

    最近这几年,我发现父母居然开始对我报喜不报忧了。以前是我们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现在恰好相反。 01 我们最容易把坏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报喜不报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ba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