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参考反思学习问题思考郑州大学
你是否也赞成“考上大学, 改不了命运”这种说法?

你是否也赞成“考上大学, 改不了命运”这种说法?

作者: efdc8a7537cb | 来源:发表于2017-07-21 10:14 被阅读865次

    现如今读大学被看做是学习之路的必然选择,有人说过:知识改变命运。也有人说:即使读大学也无法改变命运,对此,你怎么看?

    by 故事之外(中北大学)

    不能说赞成,只能说这句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认为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的人,大多是希望通过大学来使自己的人生得到提升的人。

    大多数是家境较差的孩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的现状,希望通过大学改变命运。

    但是大学不等于保险箱,有的人认为考上大学以后就能够有比较好的生活,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但是其实大学只是一个开始,考上大学只能代表你进入了一个有机会的平台。

    但是也不代表所有机会都是人人平等,也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命运,因为世界太大,也太复杂,有些事情并不是热血和鸡汤能解决的。

    因为家庭真的挺重要!

    一、家庭不同对于机会的接触程度和把握程度也不同。

    这句话说得可能有点残酷,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在同一个大学里家庭不同的人,对于机会的接触并不是公平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里有关系,这个大家都懂。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接触的环境不同,家庭环境好一些的孩子会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质量也就更多更高,而家庭稍微差一点家庭的孩子就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到某些信息,接触信息的渠道也不多。

    比如一个大企业举办的比赛,家庭好一些孩子可能在朋友圈就能看到姑姑阿姨转发的比赛信息,但是家庭差一点的孩子因为渠道的关系,就无法接触到这样的信息,所以说接触到机会的概率也就会变小。

    就算接触到了一些信息,但是也很难判断信息的质量和正确性,在做事的时候,家庭好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耳濡目染,知道如何与人周旋,如何维持人际关系,在做事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这些都是父母经过多年打拼试错之后告诉孩子的经验。

    但是对于家庭比较差的孩子,因为父母也缺乏某些经验,所以在做事的时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试错,能够把握住机会的概率也比家庭好的孩子少了一些。

    二、家庭不同孩子的眼界程度也不同。

    我这么说不是看不起家庭不算好的孩子,只是这确实是一个差别,家境好的孩子接触的都是质量比较高的东西,衣食住行,都是质量比较高的东西。

    出去旅行最基本的方式都一定要出国,这对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他们接触到的事物和他们的思想都会比较开放。

    而家庭相对较差的孩子会认为出国是很难的一件事,国外的景观和文化只能在书本中看到,他们接触的事物就会比较局限,思想也不会那么开放。

    我一个朋友高考完的旅行去了阿联酋,他和我说到他大学也听到过一些同学讨论迪拜的事。

    因为网上的一些传闻认为在迪拜当乞丐也能挣很多钱,迪拜的人都富得流油,迪拜的女生都美的不要不要的,但是他在迪拜的感受是那里也有穷人,但是人家并没有选择当乞丐而是努力工作。

    所以说家庭对孩子的眼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当某些孩子追求美好的时候,另一些体会过美好的孩子早已发现其实美好并没有那么美好。

    当某些孩子认为xxx事情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在另一些孩子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因为眼界的不同,家境较差的孩子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更加的兴奋,在兴奋中也难免失去一些判断能力,会要走更多的弯路。

    其实以上的机会不同和眼界不同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只是我认为大部分的原因罢了,家庭对孩子思想上的影响不是通过几年努力就能改变的,可能需要好几十年,去改变一个孩子根深蒂固的思想。

    在这途中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需要靠自己的经历来判断,然而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个大学就能改变的,所以说读了大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

    但是,读了大学改变命运的人也是有的,起点低,也不代表没有机会,只是需要你比别人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

    by姬埃诶思(华东师范大学)

    怎么说呢,要看对改变命运是怎样一种定义吧。如果改变命运是指通过上大学,从寒门学子一跃成为富有又有文化的上流社会人士,那大概确实是希望渺茫。但如果改变命运是对人生路的发展有改变,那又几乎是必然的。

    一个人的命运,由出身、性格、际遇等等复杂的因素共同交织。上大学,我将这归于一种际遇。

    上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知识文化的事情,如果仅仅是知识文化,大学所学实在有限,尤其如果只是本科阶段,更是只算入门。

    很多人所幻想的,上了大学就是镀了一层金,身价大大增加,肯定是异想天开了,大学生毕竟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么稀有,大家的知识水平都不同以往了,大学带来的这方面的水平增长,实在有限。

    但所幸大学,不只是这么简单。大学之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几乎都是十分局限的。

    可能从没出过家乡,可能很少离开家庭和中小学的环境,我们遇到的人,也很局限,亲人、邻居、同学,除此以外似乎也就没了,日复一日,很少发生什么变化。

    当然际遇这种东西也很玄妙,不能绝对地说不上大学就没有什么奇特的际遇,遇不到什么改变人生的人和事,只是说,所处的环境局限,中奖率就较低。

    而大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中奖率高了不少的环境。际遇,很大程度影响了一个人的想法、做法,甚至是长期的性格变化。

    我想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想过填志愿时要是填了别的大学,现在会怎么样。现在重生题材的小说也挺火热,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思考过重来一次会怎么选。

    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是人,一方面是己。

    有时候觉得自己当时这么填志愿是脑子进了水时,又会想到,我遇到的室友,隔壁大学的一些朋友,以及校园贴吧的基友贴吧里的一些朋友,虽不至于说成至交,却也有不少比起同学更为亲近的存在。

    如果做了别的选择,我将不会遇见这些人。我想了好多次,但终究是舍不下这些相遇,再来一次,我也还是想认识他们。这是让我舍不得的际遇。

    除去认识的人,大学自身,也因为文化氛围地域等等差异,带给自己的改变也难以言说。人终究是一种易受环境影响的生物,容易从众,整个气氛风气,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一些学业或者其他方面的项目,比如出国交流项目等等,将带给人一种眼界见识层面的改变。

    一个人看的世界大了,心态方面确实也很可能有变化。着眼于井底之人与着眼于宇宙之人,必然是不同的。

    现在的我还说不出这些际遇带给我的人生有什么变化。但在上海的我,和在广州的我,在天津的我,一定不会是一样的我。

    这样说来,上大学,必然是改变了我的命运。哪怕最后殊途同归,我也许会从事类似的工作,过着类似的生活,也许有的人早就安排好了毕业后的生活,并不在意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

    但人生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看似一样的路,却其实是不一样的人在走。在一样的岔道上,不一样的我也许就会做下不一样的决定。一向相信蝴蝶效应,今天一点点的改变,其实都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明天。

    by 六指

    我赞成,也不赞成。赞成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人,考上大学,从上一辈的困境中走出,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不赞成是因为,当我看到很多孩子,信仰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这句话,殊不知,到了大学,走向社会的时候,这个信仰早已经崩塌。

    我之前在《新周刊》看过一篇文不错,直接转过来了。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

    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

    “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

    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

    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

    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

    “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白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人。

    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

    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

    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

    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

    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

    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

    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大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

    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

    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就过去了。

    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

    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

    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

    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

    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鉴于现实残酷,富士康女主管曾出自传小说《毕业出狼窝,工作入虎穴》,对毕业生传授残酷世界的生存之道。

    不过,富士康的“生存”之道实在让人怀疑,特别是在富士康出现员工自杀的“n连跳”之后——有网友写了《富士康员工自杀和大学生自杀缘出一辙》的博客,发问:“大学生跳楼自杀,富士康的普通员工也跳楼自杀,为什么不同的学历、背景和社会经历,都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了断呢?”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

    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

    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

    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

    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

    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

    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

    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

    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by 卡奥达人(第四军医大学)

    有些人甚至都没有活到大学毕业。我不信命,但我相信运。运不单单是靠平白无故的上天眷顾而获得的恩赐,好运往往是有一定的铺垫和积累。

    你捡到了某人的钱包,等到了失主不要求回报,这是因,不久之后你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客户正是此人,他为你的人品担保,这是果。因果相承,便是命。

    我们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其实主要还是在探究“上大学给我们带来对命运改变有利的一面”。

    我们试图通过一所大学和一段时间,来索取一些机缘,利好,使我们过上比其他人(非大学生)更好的生活。

    有些人在大学期间攀上了高枝,找到了珍爱,毕业便衣食无忧,相夫教子,环游世界。

    有些人凭借对学术的钻研和天赋,在某行业备受尊敬。

    有些人碌碌无为,睡到毕业的那一天,回老家打工挣钱。有些人甚至没有活到毕业,他们有的病机缠身,有的自我了断,有的死于非命。

    你看,其实大学只是一堵薄薄的墙壁罢了,墙里纯粹,墙外复杂,墙里自由,墙外束缚,墙里的时间忽快忽慢,一眨眼,你就要自己推到它,然后永远被掺杂在茫茫众生中,再无分别。

    大学不能改变你的命运,改变命运的人,除了上帝,只有你自己,而上帝很忙,常常顾不到你。

    你可以选择放弃读大学,跟随你的天赋,去拜师学艺,去调酒,去从商。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我们的命运,岳云鹏一个打工仔因为遇见郭德纲改变了命运,可是如果他没有说相声的天赋,或者他不够努力呢?也不成,命是命,运是运。

    如果你没有读大学,你永远与这个男孩无缘,可是在漫长的一生,你总会和这么一个人相逢。

    如果你没有读大学,你永远无法拥有他们的高学历,可是你用双手和大脑为自己创造的财富也使自己满足。

    如果你没有上大学,你无法在社团里发光发热,可是社会上赤裸的规则让你快速成熟而知世故。

    当我们站在生命的长河上空,俯视人们的一生,大学,不过是一次选择,正如生命中千千万万次选择一般。

    他可能会改变你的命运,使你更棒,或是更糟,不,它一定会改变,当你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

    它带你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里,你要面对更多的选择,正是这一次次的交叉路口,一次次的选择,慢慢的扭转了你的生命轨迹。或者说,像更多的交叉路口延伸了。

    你以为是大学改变了你?不,是你自己改变了你,是你的选择,你的意志,改变了你,包括所谓的命运。

    好了,写完这篇我可以立地成佛了。

    by 考拉橙子(武汉大学)

    不赞成,这个问题需要多个角度思考。阶层的提升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指望读个大学就能跃升逆袭是不现实的,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100米短跑啊。

    那你说考大学能不能改变命运呢?像古时候那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让自己、让自己的家庭过的好一些,还是有可能的。

    我们只谈大多数情况。大学毕业出来,虽然现在大学生满地走不值钱,但是你上招聘网站、人才市场看看,是不是学历要求起码本科?

    做一个普通小职员,月薪三五千,出行挤地铁。但是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的人呢?

    从事的都是比较辛苦、报酬比较低的工作,比如富士康、比如餐厅服务员。所以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读完大学出来,找一份普通工作,的确没有改变自己还是工薪阶层的现实,但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可能就比父母加起来还多。

    他的工作,没有父辈那么辛苦,他的生活水平,就比父辈要提高一些,他的孩子,就比他的起点要高一些……

    如果他不读大学,他的命运又会如何?在当下的社会,极穷和极富的都是少数,占大多数的,还是普通工薪阶层,衣食可以无忧,过平平常常的小日子。

    但是中间的这个阶层,也不是同一化的,彼此之间生活水平还是有差别。一个月两千可以活下去,一个月五千也是活下去,但是能过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改变命运的不一定是惊涛骇浪的大事,有时候小小的节点,就是一生的转折。

    一个月收入两千的家庭,孩子中考差一分,想想择校费,算了,普通高中也是读,去普高吧。

    一个月入五千的家庭,孩子中考差一分,想想择校费,算了,择校就择校吧,咬咬牙还是可以的。

    一个月入一万的家庭,孩子中考差一分,想想择校费,还想么?交就交了。就这一件事,可能就会决定三个孩子以后不同的命运。

    考上大学,是可行性最高的从月入两千向月入五千甚至一万的家庭提升的方式吧?你说能不能改变命运。

    by 执念(首都师范大学)

    当然赞成。能不能改变命运取决于一个人在大学都做了什么认识了什么感悟到什么,而不取决于是否考上了大学。

    这只是个因素,是改变命运的开端,但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的,即使没考上大学,也有许许多多靠自己的双手和恰好到来的机缘改变命运的例子啊。为什么考上大学不能成为改变命运的通行证?

    第一,单凭考上大学这一点,我们根本无法印证一个人的能力,因为在现代大学学历真的普遍到就像是一个人的吃过饭喝过水一样,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步。

    含金量早已就原先大打折扣。如果在大学期间只是表现平平,毫无特点,碌碌无为,昏庸度日——你拿什么保证自己在每年几百万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第二,在世风浮躁的今日,上大学越来越多的变成了清闲,玩耍,娱乐的好时光。这也是为什么名校自有它的气场与优势所在,文化底蕴的熏陶本身就是最好的名片。

    学术的日渐下滑,诱惑的日益增加,能够踏踏实实在学校读书做研究认真的学习修行的学生实在少之又少——你凭什么要求四年豪无意义的生活为你镀金?

    另外,如果单纯抱着改变命运的目的去读大学——我能否将这改变解读为一种功利性?我认为这初衷本就是不可取的。

    物极必反,越是强求的成功越容易如拳中攥紧的流沙般逝去,我们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读书的意义又在于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深思之后再去选择接受教育亦不迟。

    by Lois Con

    我不赞同。生命途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更何况是一个涉及到四年的决定。

    不要再宣扬说高中生毕业也赚很多钱这种思想给我了,很多家长是这种思想。

    然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我认为是remarkable的,尽管我大学四年睡觉过了,我似乎专业成绩也不怎么好。

    但是当我和山野之人交流之时,我还是能体会到高等教育带给我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些无关薪水,也无关未来。更关于一个人的品味,修养,与心性。

    by 荼蘼的等待(哈尔滨商业大学)

    我不赞同,我认为考上大学意味着你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接触了新的人。只要学会把握机会,一定会改变命运。

    无论你是抓住任何机会学习,参加比赛,还是去找不同的机会简直锻炼自己,总是可以提升自己。

    关键是看会不会把握机会,对自己的未来是否负责。许多人上大学之前立志要改变命运,而真正上了大学每天都抱着手机,或是泡在网吧。把之前的理想目标抛在脑后,更别提改变命运了。

    但如果你抓紧机遇,就一定会有收获。喜欢学习你就泡在图书馆看书提升自己,喜欢社交你就多参加社团见识不同的人拓展人脉,总之只要你愿意,总能发现机遇去改变命运。

    by 萌阿萌阿

    根本上来说,并不赞成这样的说法。考上大学这个成就达成的一刻——就像许许多多的游戏中终于通过了某一关卡,会赠与你不少的装备经验,以备未来关卡的不时之需。

    大学赐予你的是什么?

    第一,一份能力上的证明,在中国的严苛教育模式下,能够顺利考取大学,抛开其他不谈,至少从某一方面来说还称得上出类拔萃四个字。

    第二,一份学力上的肯定,大学只要能够顺利的念下来,拿到毕业证以及学位证书,可以说无论走到哪,它都是助你一臂之力的。

    第三,一份人际上的关系网,在大学中,从学校逐渐向社会迈入,在这个过程里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可以说都是地图里的隐藏关卡,会为你积累不少的经验,开启许多未知情节。

    其他还有许多许多——你的知识,能力上的提升,为人处世方面的愈发成熟,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命运必然是与没有考上大学之前的你发生了极大转变的,你不肯承认,只是因为你已经走到了这条既定的路上,无法在回到岔路口去另一条未知的路上体验另一番人生。

    而许多表示不赞同的人,许多口口声声举着反例的人,也不过是因为没有办法更加清晰的认知如果没有上大学,该是哪番模样罢了。毕竟命运,只有我们目前可能看到的这一条路啊。

    至于说考上大学,不努力云云,荒废时光云云,第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如今拥有了不努力的资本,拥有了浪费时间的能力,这无疑也是一种改变。

    如果他没有考上大学,已经成为了某个小公司的小职员,甚至在更差一些的岗位上为微薄的收入开始打拼,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byyueyuemmmmm

    从一定意义来说,的确是这样。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说你家庭是搬砖的,就算是你读了大学你也一定会搬砖。

    我的意思是,有些人,以为考上了大学就是此生的目标所在,考好了一个好的大学,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我们的人生就会一帆风顺,此生凭借一张好的大学文凭就可以赢得全部人的眼光,这种人,就算是考上了大学,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不了。

    有很多大学生,相信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种人,穷尽一生都是为着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而拼命努力。

    结果他们成功之后,反而是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目光短线,自以为是,没有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心,没有想要努力学习的愿望,四年过去了,他们的大学时光也过去了,他么的命运注定是没有改变。

    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并不是那一纸文凭,而是你自己通过自己的进取的心,去寻找机会,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体会最广阔的社会,去感知更多人的价值观。

    而不是像有些人一样,只是呆呆坐等着天上掉下大馅饼,大学只是我们再次努力的门槛,而并不是终点,不努力、不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的人就算考上了大学也改变不了命运,终其一生,碌碌无为。

    到底还是眼界太浅,看不见自己能干什么,明确不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这些人,考上了大学也改变不了命运,并不是不能改变,只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改变,也不想去改变,不舍得去改变。

    by 晨子(扬州大学)

    想要改变命运,远不止上个大学那么简单。当然我也不赞同“考上大学,也改不了命运”这种说法。实际上,你能否改变命运,和你上没上大学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前段时间有篇很火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在网络上广外流传,各大平台争相转载,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社会各界都在讨论是否寒门再难出贵子,更有一帮人站出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力证作者的观点。要说我对这类文章的看法,只是无聊时拿来消遣的读物吧。

    如果有谁看过的话,应该知道里面内容大概是讲述作者以一个银行HR的角度来看一群来自不同家庭的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来凸现家境不同人生差距会多大。

    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生活将会多么艰难,以及他的朋友如果没有找到一个有背景有关系的老婆会如何翻不了身。

    这篇文章的价值观我就不予评述了,文章内容确实反映了当下的一些社会现实,但是观点过于狭隘和片面。

    无论出生于寒门与否,都只是人生起点的区别,至于终点始终要靠自己走。况且,人生有得必有失,生于贫穷或者富贵都有其各自的限制因素,没有任何一方要因此承受偏颇的言论。

    至于改变命运和考大学这回事,我一度认为这不是需要讨论的话题,两者虽然有影响但并没有直接联系。

    毕竟这已然不是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或者把考上大学领上商品粮作为最高追求的年代了。只是对于需要改变命运的人来说,上大学可能是捷径,但这种想法也已然过时了。

    生存在一个知识创造经济的时代,教育并不意味这上大学这么一件事,考验的是你的头脑是否装下了具有生产力的东西,你是否具备了一切能够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虽然说资源仍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你要知道能力者总是有办法开创另一片天地。人们总是唠叨关系唠叨背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此。

    其实不过是没学会正视这个时代的转变,为自己的无能找个借口罢了,不要把过错都推给那些通过前半生的努力才为后代铺平了一条路的人身上,他们也没错。

    人生犹如一场游戏,总得有人输有人赢,能者居上。改变不了命运,别试图去抱怨任何人和事,毕竟这是一个到处都充满机会的时代。

    至于大学,真的不能为你的命运背锅。

    想看更多精彩大学学业生活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学声(collegesay)

    大学声,由全球领先的学生学业发展平台ApplySquare(申请方)出品,专门服务于海内外大学生。

    这里有学业的真知灼见;有生活的点滴智慧;有情感的真挚倾诉。我们的口号是:大学声,为大学生发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是否也赞成“考上大学, 改不了命运”这种说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bs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