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本文仿写毕飞宇的《生活在天上》。
王婆婆一辈子生活在张家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片熟悉的土地,那座陈旧的农舍,还有院子里养的鸡鸭,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在张家村,王婆婆是个让乡邻羡慕的老人,有两儿两女。大儿子在八四年考上大学,这是张家村这么多年来第一个考出的大学生。当时,通知书投递到了村委里。村委里就敲锣打鼓的把通知书送到王婆婆家,这件事在张家村引起了轰动,全村的人都来道喜。
八九年,二儿子也考上了大学。第二次王婆婆家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全村人都知道王婆婆的两个儿子都出息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王婆婆的头发白了,腰也弯了,脚步也蹒跚了。王婆婆七十五岁那一年,比她小五岁的老头子心肌梗塞去世了。
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都在大城市里成家立业,事业有成了。于是兄弟俩商量,把老母亲接到城里养老。
大儿子开着车回到了张家村,停到村头的公路上。他下车往老宅子走去,边走边看边想: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老家的乡村,还是那么质朴,变化也不多。
迎面碰到一个人,和他打招呼:“小明,你回来了。”
他定晴一看,原来是张家老三。他忙伸出手:“三哥,忙什么呢?”
张三把手一摆:“我的手脏,在挑粪呢。来家接婶子进城呀。”
他应道:“是呀,老母亲自己在家,我们也不放心。”
张三边走边说:“好、好、好”边走远了。
他望着张三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他俩在村办小学上学时,还是同学。后来他考上了县城的中学,又考上大学,就留在大城市。
张三弟兄四个,他是老三,小学后就辍学,务农打工等,因他弟兄多,家庭条件也不好。三十多了才娶了邻村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女人,日子过的差强人意。
大儿子平日里回家看望王婆婆时,王婆婆经常说起:“你二大娘的四个儿子,都在当庄,每天晚上,几个儿子轮流去二大娘家,陪着她说话。”
大儿子就问王婆婆:“你希望你二个儿子,也这样,在家务农,陪着你?”
王婆婆就叹上一口气:“儿子,你们有出息了,就整天见不上面。没出息的,天天围着他老娘转。我羡慕二大娘有人陪,你二大娘羡慕我的儿子在大城市,有出息。”
大儿子正想着这些往事,一抬头,发现到了自家的大门口。
清晨的阳光洒在乡间小道上,王婆婆早已经收拾好了包袱。包袱里不过是几件换洗的衣物和一些家乡的特产。她望着那扇被岁月侵蚀的木门,轻轻合上,仿佛在与过去的岁月告别。
大儿子接过她捎带的包袱,和王婆婆往外走去,乡亲们在巷子两边打招呼:“王婆婆,到城里享福去了”。
王婆婆口里应道:“去城里享福了”。却不由自主的又回头望了望老宅子,眼睛里湿润起来,王婆婆怕大儿子看见,忙低头用手巾抹了一下脸:“这风里有灰,迷了眼了。”
二大娘在车边等着王婆婆,看见王婆婆出来,忙拿出满满一篮子鸡蛋:“他婶子,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城里人稀罕,带上它,在城里好好享福,别想家了。”
大儿子推辞道:“家里有,挺远的路程,不方便。”
二大娘爽朗的笑着:“这孩子,几年功夫,就和二大娘客套了。你忘了小时候,天天在二大娘家赠饭,还说你娘做的饭,不如我做的好吃。”
王婆婆默默的接过篮子,放进车里。低声对二大娘说:“嫂子,我先去城里住几天,过段时间我就回来了。”
一路上,王婆婆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心中满是新奇与不安。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与乡村的宁静祥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期待。
终于,车子停在了大儿子家的小区门口。王婆婆小心翼翼地走下车,手里还紧紧攥着手中的包袱。儿媳妇和大孙子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见到王婆婆,赶忙迎了上去。
“妈,一路上累了吧?”儿媳妇关切地问道。
“奶奶,路上晕车了吗?”孙子搀扶着奶奶。
王婆婆笑着摇摇头:“不累不累。临走时,你爸让我吃了两片药,路上也没晕。”
儿媳妇接过王婆婆手中的包袱,领着她走进了电梯。王婆婆看着那紧闭的电梯门,心中一阵紧张,她从未坐过这样的东西。
电梯一启动,王婆婆不由自主的“嘘”了一下,幸好孙子紧紧的搀着奶奶的手。王婆婆觉得心里有股酸水住上涌,她赶紧用力闭嘴往下咽了咽。
“妈,别怕,很快就到咱们家了。”儿媳安慰道。
电梯门缓缓打开,王婆婆走进了儿子的家。宽敞明亮的客厅、现代化的家具,这一切让王婆婆有些不知所措。她站在原地,不敢轻易走动,生怕碰坏了什么东西。
“妈,您先坐会儿,我去给您倒杯水。”儿媳说道。
王婆婆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只觉得浑身不自在。这沙发虽舒服,却让她心里没底。孙子给她把水瑞过来,王婆婆喝了一口水,心里稍稍放松了点。
儿媳妇和孙子为了迎接王婆婆的到来,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王婆婆看着那些精致的菜肴,却怎么也提不起胃口。
“妈,您多吃点,这些鱼都是您喜欢吃的。”儿子夹了一块鱼肉放在王婆婆碗里。
王婆婆点点头,勉强吃了几口。路上的颠簸、电梯的起伏,让她的胃口大打折扣。
吃完饭,王婆婆想帮忙收拾碗筷,却被儿媳拦住了。
“妈,您刚进城,累了,好好休息休息,这些活儿我来干。”
王婆婆无奈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儿媳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在乡下,她可是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如今到了城里,却什么都插不上手。
晚上,王婆婆躺在舒适的大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她想起了乡下的夜晚,繁星点点,蛙声一片,那是多么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第二天一早,儿子和儿媳都去上班,孙子也去上学了,家里只剩下王婆婆一个人。她坐在阳台上,看到小区里花草树木修剪整齐,人行道错落有致。感叹道:城里是漂亮整洁,但不如村里热闹,有烟火气。
中午,王婆婆想帮忙做顿饭,到厨房一看,什么也不会用,就又退回到阳台。
儿媳妇中午回来。看到王婆婆呆呆的坐在阳台上,百无聊赖地往下看,就走上前说:“妈,您今天先休息休息,明天我休个班,带您熟悉熟悉小区的环境,前面还有个小公园,您白天可以去逛逛,有好多和您同龄的老太太在晒太阳,聊天呢。”
王婆婆对儿媳妇说:“厨房的电器我也不会用,也帮不上忙,你上班,回来还给我做饭,添麻烦呢!”
儿媳妇说:“接您来,就是享福的,您不用太在意。”
一会,儿媳妇把饭菜端桌。王婆婆诧异地说:“没见你动烟火,饭菜就好了?”
儿媳妇笑着说:“炒了一个菜,用微波炉热了一下昨天的菜,就够了。”
第三天,儿媳妇休了一天班,带着王婆婆下了楼,熟悉熟悉小区环境。然后走到小区边上的小公园。公园老年人多,有的在晨练,有的在散步,还有的在唱歌跳舞。王婆婆看到这热闹的场境,心想:还是城里的老年人活的潇洒。
她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了下来,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时,一位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太太走了过来,坐在了她的旁边。
“妹子,你也是来城里看孩子的?”老太太问道。
王婆婆点了点头:“是啊,您呢?”
“我也是,这城里啥都好,高楼大厦的,不接地气。不像咱们乡下,宽房大院,还能到处走走找找老姐妹们聊聊天,那像城里,门一关,就像住在鸟笼子里,挺憋气的。”老太太叹了口气。
王婆婆深有同感:“是啊,在乡下住惯了,种菜养鸡,自由自在的,在城里,煤气炉我都不敢用呢,住在这里,还真不习惯。”
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仿佛找到了知音。
儿媳妇看到王婆婆找到了说话的人,也很开心。
从那以后,王婆婆经常去公园和那位老太太聊天,有时还约着在小区附近逛逛街,买买菜。
有一次,王婆婆出门时,忘了带钥匙,一回头,风就把门刮上了。王婆婆在自家门口转来转去的。这时,对门的邻居开门,看到王婆婆在门口,手足无措。忙问到:“王婆婆,怎么了?”得知是钥匙忘屋里了,就帮忙打电话给她大儿子,大儿子很快就回家把门打开了。王婆婆说:“城里人也很热心肠呀!”
一天,王婆婆在楼下不小心摔了一跤,腰疼的历害,儿子和儿媳得知后,急忙将她送到了医院。
拍片子一看,腰骨有一点错位,动了一个简单的固腰手术。需要住院理疗一段时间。
在医院里,王婆婆看着儿子儿媳进进出出忙活,心中很过意不去。她一生都是个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妈,您不用过意不去,照顾您是我们应该做的。”儿子安慰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婆婆的腰终于好了。出院后,儿子和儿媳再也不让她一个人出去了,怕她再出什么意外。
王婆婆整天待在家里,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思念。她想念那片熟悉的土地,想念那些亲切的邻居,想念自己自由自在的日子。
终于在一个周未,王婆婆对儿子说:“儿啊,妈在这城里住不惯,还是想回乡下。”
大儿子想了想,确实强留母亲在城里,她活的很压抑,每天都愁眉苦脸。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妈,只要您开心,怎样都行,正好明天我休息,我送您回去吧。”
王婆婆踏上了归乡的路途,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城市。想到马上回到自己家,回到那片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又开心的笑起来。
她回到自己的老房子,立刻像变了一个人,腰腿也不疼了,头也不晕了。点上柴火煮饭时,竟然哼起小曲来了。
儿子看到这一切,也感概:“把老母亲接到城里,是自己的孝心。对老母亲来说,熟悉的环境,耕种多年的土地,村里的老姐妹,还有两个虽已出嫁,但经常来看母亲的妹妹,都是母亲幸福的来源。”
他暗自决定,从此不再执着地让王婆婆进城养老了。他觉得最好的孝顺,是给老母亲提供经济的支持,顺应老母亲在乡村里养老,生活的舒心而自在,比自己的面子重要。
又过了几年,王婆婆行动不便了,还是坚持不去城里,说是老骨头要留在乡下,要占个屋头。
两个儿子尊重王婆婆的意见,商量着给雇了一个保姆伺候王婆婆,两个女儿嫁的不太远,有空时,也能过来陪伴王婆婆。两个儿子,谁方便,谁就回老家住几天。
王婆婆现在还幸福的生活在自己的老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