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就知道“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也正是在这些理念的熏陶下,抓住了读书的机会改变了原有的人生轨迹,工作许久之后才发现,读书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读书、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事,在捋顺了这件“自己的事”之后,才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做一些影响“他人的事”,至于“老天爷的事”,压根不在你我考虑和施加影响的范畴。
也正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让我耳目一新又敬佩不已观点:
1.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这是李镇西老师在他的《重读陶行知》这本书中,谈到“平民教育就是平常人民的教育”这一章节时指出的。
对,要做“人中人”,而非清高孤傲的“人上人”。这是一种深厚宽广的平民情怀,会深深爱着每一个普通而善良的劳动者,始终乐于为平民百姓服务——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
这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都是一种融入团队的“高站位”“平民化”理念。
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平民教育团队,用自己的爱心和努力,不仅催开了不少“平民教育”之花,还赢得了时任总理温家宝的肯定: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
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这,不就是办好平民教育的“三驾马车”吗?
家、校、社三位一体,师、生、父母以爱为黏合剂,同心同德,戮力前行,绝对能走向平民教育的“春暖花开”。
这就需要做到——
2.以爱为底色
陶行知在给一个13岁孩子的回信中写到:世上有18岁的老翁,也有80岁的青年,要想一世到老都有青年的精神,就需时常有跟青年人往来。
这说明心态很关键: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才能从孩子身上得到更多的快乐和精神源泉。这不就是对“以爱为底色,静心做教育”的诠释吗?
最让我感动的,是陶行知先生在回信中谈到如何解决“在社会上做事碰钉子”的问题。
碰钉子的时候有两个办法解决,一是硬起头皮来碰,假如钉是铁做的,就要练到头皮硬的像钢一样,以至于铁钉一碰到钢做的头发就弯了起来;二是要用自己的热心架起火来,把钉子融化掉——只怕心不热,不怕钉子不厉害。
“爱生如子”说着容易,做着难。之所以做着难,还是因为爱的不够多。如果能够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去看待活泼泼的生命,对待有个性、有灵性的孩子,教育绝对是一场心动的双向奔赴,不论是亲子间,还是师生间。
3.相学相师
相互学习,相互为师。
真的受教了。这已经超越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在陶行知看来,师生之间可以角色互换,在互换中能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太棒了,果然是观念一变天地宽!
初登讲坛时,我也信奉所谓的“师道尊严”,总是板着脸孔,带上一套“高深莫测”的面具,用“我说你听”“我管你从”的要求来组织课堂、管理学生,包括对待子女。
我现在还记得刚上班的第二年,堂妹到学校来找我,看我出办公室进教室再回办公室,笑着说我标准的三副脸:办公室里笑哈哈,一走到教室门口就面若寒霜……没办法,当时总觉得若不板着面孔,就没法镇得住那一群“熊孩子”。
还是年少轻狂,还是腹中草莽呀。
李镇西老师说在课堂上最难得的是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氛围。其实回到家里,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该如此。
老师(包括家长)可能在知识、能力、见识方面暂时高于孩子,但就人格而言,双方是天然平等的。
民主教育首先就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把自己看作和学生一起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这样的观点何其睿智!这样的情怀是怎样的平等和博爱!
以平等的心态,谦卑的姿态,诚恳的态度和孩子相处,真正的尊重孩子,才是平民教育的内核。
这平等、谦卑和诚恳原本是所有人都该有的常识,遗憾的是,太多人都忘记了,或者丢弃了。
所以尊重孩子,绝对不是口号,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4.身教>言传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是指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影响、熏陶出什么样的孩子。
在学校里,教育也担负着教孩子做事的责任。李镇西老师经常说,优秀的教育者应该是理想主义的行动者。优秀的老师不仅教孩子们学文化知识,更要教孩子们去做事,培养他们有改变社会的责任感。
看看孩子身边的孩子,学习期间似乎只需要干一件事——不停的刷题。至于力所能及的家务,要么没时间干,要么不让干,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变成了不会干,不想干。
我家闺女,一说让她刷碗、洗衣服,就推说作业多……
这孩子家务活方面就如此的不上心,日后遇到问题呢?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何而来?
我这做妈的,怎能不忧心忡忡?
怪不得都说教学生(孩子)读书容易,教学生做事难。
“身教”的力量绝对大于“言传”。
参考内容:李镇西《重读陶行知》P40~5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