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文化”热越来越进入人们的视野,小到一个标语,大到传统的节日的庆祝,现在不是缺少文化,而是缺乏对文化背后的认知。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开笔礼活动,相对于第一次的懵懂未知,这次总算有些许了解。说是些许,因为我只看到形式,而不知形式背后的真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12367/cd771b41ca1cfdaa.jpg)
直到我一查资料,才明白古人对开笔仪式的重视,其实是对读书与智慧关系的一种理解。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万般皆下品苦,唯有读书高——这是古代人对读书的普遍认识。也是,在当时,读书是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寒门子弟自然加倍努力,以期可以扬眉吐气。读书人与有智慧几乎是划上了等号。古人对开笔仪式的重视不言而喻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几项仪式中一些智慧体现。首先是麒麟的含义。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管子·封禅》:“今凤凰麒麟不来,嘉穀不生。” 后来比喻才能杰出的人。因此,由麒麟替孩子们开路再合适不过。
其次是击鼓鸣志。敲击鼓,鼓声响彻云霄,其目的在于让孩子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也就说让孩子变聪明,按下建功立业的决心,所以又可做“击鼓明智”。
接着是拜先贤,拜师恩。先贤以孔子为代表,孔子创造了学校的雏形,弟子三千,儒家学说影响至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孔子像行礼,不仅是对师长的尊重,更是向以孔子为代表的智者们的尊重,拜师恩就名正言顺了。
再是朱砂开启智: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痣”音同“智”,意为开启智慧,从此眼明心亮。为何是朱砂而不是其他呢?原来,朱砂,古时称作“丹”。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使中国人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朱砂“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后世的皇帝们沿用此法,用辰砂的红色粉末调成红墨水书写批文,就是“朱批”一词的由来。此后,各朝帝王亦把辰砂作为国宝,点批状元便是用它。由此,用朱砂自然是希望能如状元般聪慧过人了。
紧接着开笔启蒙,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因为人生在世,学做做人是最复杂最难的一件事,又是一切的基础。
最后是双红蛋,不言而喻,自然是希望孩子们能考满分,有红红火火的人生。
由此,不能小看一项仪式,更要知道仪式背后的含义,才能真正的传承中华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