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个出生在偏僻的农村的男孩,每天跟父亲在地里忙农活。一次,在休息的间隙,父亲看到他看群山看得入迷,便问他:“孩子,你在想什么?”男孩想都没有想,就说:“爸爸,你这样工作太辛苦了。我在想,假如有一天我不需要在田地里干活,也不用辛苦地上班,只要坐在家里,就会有人给我寄钱,那可就太好了!”(如果我是那个男孩,我父母会鼓励我,但是现在,我一定会被老公倒一大盆冷水并冷嘲热讽一番,骂我好吃懒做)。
男孩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看到老师通过投稿挣到钱,而男孩的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男孩还告诉他父亲,他要去埃及看金字塔。他父亲并不知道金字塔。男孩长大后真的去了埃及看了金字塔,并且,他写的文字得以出版,挣到了不菲的稿费。他在电话里跟父亲说:“爸爸,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我的梦想!”
这个小男孩,名叫林清玄,台湾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诗人。他的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成为现实的故事。梦想如何成为现实呢?

《你敢不敢为理想决绝一点儿》这本书的书名挺好,成功吸引我翻开它,但是里面的鸡汤有点腻。若干年前,我看到类似的鸡汤文也许会满血复活,激动好几天。但是现在,我对这种过于模式化的“论点-论据-论证”类的鸡汤着实反感。
但是能够将这类文章写得堪称完美的人,我还是佩服的,至少他们有了自己的写作模板和风格,更何况《你敢不敢为梦想决绝一点儿》这本书的作者——侯颖,有那么多亮瞎我等全职主妇的眼睛——“16年外企高管管理经验,资深团队建设培训师,资深演讲培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所大学创业导师。”而且,她还是浙江满妃集团副总裁。
虽然不喜欢鸡汤,但是既然看了,总得学到点东西。《你敢不敢为理想决绝一点儿》这本书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光有梦想是不行的,没有梦想是万万不行的,实现梦想的最佳路径就是:梦想——行动——坚持——成功。
说到梦想,人人都有。有的人甚至就把不用干苦力,就能吃喝玩乐当成自己的梦想,这也行,就怕吃喝等死。
多年前,我曾经为了梦想,决绝地裸辞去创业(作死),然后,欠了债,再然后,还了债,最后,创业失败(成功作死)放弃了。
多年以后,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原来的行业(多么痛的领悟),我只是为了谋生,不得不从事与大学所学的专业相符的工作,美其名曰——专业对口。我想过换行,可是我发现我除了本专业以外,没有任何一项技能能够让我找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如今有了家庭和孩子,即使有梦想,也无法做到像单身时候那样决绝了。也决绝不了,因为我是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现在唯一的梦想就是,把孩子带好,多看点书,写点文章,顺带挣点钱,等大宝能够再独立点,二宝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全职的写作副业能够挣到跟之前上班的工资一样多甚至更多(真羡慕男人不需要根据人生不同的阶段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也不需要考虑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问题)。然后,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丈夫说:“我没有不务正业,看到你辛苦工作,我也每时每刻不在想为你分担一点,只是我选的这条路稍微艰难了些。”
我想,许多暂时做全职主妇的人也许和我想的一样。
以上便是我的梦想。行动已经在路上。
关于坚持,我喜欢侯颖在《你敢不敢为理想决绝一点儿》里说的一句话——“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跑得最快的未必能够跑完全程,只有极具耐力和毅力的人才能到达终点,成就人生的辉煌。”
多数人梦想无法实现,是因为他们相对于坚持,更喜欢幻想。他们忽略了每日的行动与积累,以及积极的刻意练习。他们更希望梦想就是一个百米冲刺,忽略了运动员年复一年艰苦的分解训练。通过幻想自己已经经过那些艰苦的行动,幻想自己冲刺的那一刹那。
武志红在《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里提到,如果生活太苦,我们就有可能为“甜”而发愁。这其实是通过自我欺骗来保护自己的自尊。许多人把梦想只当作是梦而已,然后用蒙太奇式的幻想忽略掉期间艰苦卓绝追梦的过程,然后直达终点——万一我成功了怎么办?
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欺骗,如同连彩票都没有买,就开始幻想中了五百万后怎么花。
只有“行动——坚持”才能让梦想离你越来越近,一切幻想都是海市蜃楼。
放弃很容易,坚持却很酷。为了梦想,如果无法做到决绝,那就请坚持下去。因为“The dreams you dare to dream really do come tru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