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怎么做老师;
又站在老师的位置上,总结优秀学生的特质。

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的高考噩梦,题目就叫“在有数学的年代,我从不认为自己有未来”。
里面写了自己从学渣到学霸的历程。
这两天我在想,是不是一个老师,有过一段学渣经历,就会更加慈悲一些,我是说,能懂学生的慢。
遇到一个老师,最近在上他的阅读课。大家在学习中会提一些不理解的问题,他在点拨的时候,不像我做老师,婆婆妈妈讲一堆——恨不得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喂到学生嘴里,他不直接讲,看得我有点着急。
他让学生查,让学生搜索——我真不理解,要你老师干嘛。但隔一会儿,他会把他的答案说出来。
比如他的回答有9行,前三行教理清问题的思路,中间三行教怎么表述问题,后面才是他的答案。
谢天谢地,有答案。
但真的答案最重要吗?
当我看到他指导别人时,我就知道,我提问时要避免什么,提问前我会尽力查出能解决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揣测,再提出不理解的点。
当得到回答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我不理解的句子,或许并不需要老师讲,而应该去查、变着花样儿查、把句子拆了查,然后你会发现,这不是花式的语法或难句,有时候只是一个朴素的搭配。

当天看他写的教学思考,里面有一句“少见才能多怪”,当时我吓坏了,只看到“少见多怪”,我在想,他是在笑话我们吗?我们真的是少见多怪啊!
看到后面却是感动,他说,见多才能识广。
我能更快速的找到靠谱的解释只是因为我见的更多、疑惑的更多、查的更多。
谦虚、真诚、掏心窝,他真的在安慰学生。仿佛前几天知乎听李雪琴说——相信我,你遇到的问题,我也遇到过。
我,是一个过来人。
经历过浩浩荡荡的人,才能如此真诚,理解他人当下的苦,给予最贴切的帮助。
这一点特质,对于老师挺重要的,但很少有老师愿意放下姿态这么说。

以这样真诚的姿态,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有一点,树立学生的信心,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希望。
是这个意思,以我为例,坦白讲,我一直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不抱希望,太久没碰,觉得捡不起来也突破不了。
但这个老师让我觉得,语言,只要你不停地去学、不停地发现小问题、思考、查询、求证、总结,甚至不用找老师——去看书、辞典、资料、网络,就能走到王者地位。
所以我最近心态很平稳,自信自己走在进步的路上——知道了方向、方法和路径,我只要低头去做就好。
我要给自己几年的时间——做一个这样的老师,把英语学到王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