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余秋雨散文《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余秋雨散文《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作者: 西营思思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06:29 被阅读0次

    从图书馆借了本余秋雨老师的散文来阅读,今天看了《中国文化如何长寿?》这一章。这么大的课题,余秋雨老师用散文的形式把它有理有据的描述的这么清晰,让一个非文化人的我也看的明明白白。使我对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中华文化长久不衰的根源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对文化大师多了更多的敬意,大师之名真的是名不虚传。

    余秋雨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地球上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用三十年的时间系统地探索了中华文化,从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分析了中华文化长寿的八大原因。让我对中华文华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长寿者的原因有了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更加骄傲。

    正如余秋雨老师所讲,“中华文化的长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长寿更重的是,与人类其他古文化相比,它是唯一的长寿者。因为只有它,不中断地活到了今天。”因为,世界上著名的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都在战争、冲突、侵略中消亡或中断,被淹埋在岁月的风沙里。

    中华文化为何如此长寿?让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

    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一因:体量自觉

    中华文化的体量足够庞大。与它同时存世的其他古文明,体量就小有多了。即便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发祥地的面积加在一起,也远远比不上中华文化的播篮黄河流域。不仅如此,中华文化的辽阔地域,从地形、地貌到气候、物产,都极为丰富,极多差异。相比之下,其他古文明的领地,在生态类别上都比较单调。由地域体量转化为集体能量,其间主体当然是人。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先秦时期,人口就有两千多万;西汉末年,六千万;唐朝,八千万;北宋,破亿;明代万历年间,达到两亿;清代道光年间,达到四亿......这中间,经常也会因战乱而人口锐减,但总的来说,中国一直可被称为"大山大海中的人山人海"。正是这一层层的地域体量和人群体量,把长寿的希望许给了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二因:自守自安

    地域体量、人群体量所转化成的巨大能量,本来极有可能变为侵略力量。但是,中华文化没有做这种选择,这与文明的类型有关。世界上各种文明由于地理、气候等宏观原因大体分成三大类型,即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伟大,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侵略性。它们的马蹄,常常忘了起点在何处,又不知终点在哪里。它们的风帆,也许记得解缓于此岸,却不知何方是彼岸。与它们相反,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生产程序,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这就是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识",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素质。

    古代世界,中国文化不外侵,不远征,也就避免了别人的毁灭性报复。综观当时世界别处,多少辉煌的文明敦在互相址战中逐一致灭,而且各方都害怕对方死灰复燃,毁灭得非常残态。正是中华文化 不外侵,不远征不外金的基因,成了它不被毁灭的保证。

    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三因:力求统一

    从秦始皇、韩非子,李斯这些古代政治家开始,已经订立种种规范,把统一当作一种无法改变的政治生态。其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文字统一。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远不仅仅是文字。因此,秦始皇他们在统一文字的同时,还实行了一整套与统一相关的系统工程,例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道路,甚至统一很多民风民俗,尤其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又以九州一统的郡县制,取代了山头易立的分封制。

    说实话,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的种族,一切局部和个人都无法从整体上感知统一天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也就径可能成为条条裂纹的制造者而不自知。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悲剧,正是从局部的裂纹逐渐扩大,终于导致解体的。因此,不能不佩服中华文化的早期设计者们,居然筹搭得如此周延,以至于裂纹即便产生也难以迅速伸展,反而能从多方面获得修补。时间一长,广大民众对于统一的命题,也就从服从走向适应,最后沉淀为文化人类学影义上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力求统一”变成了人人心既的深层文化。而正是这种深层文化,反过来保全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不易溃散,得享长寿。

    中华文化长寿的第四因:惯于有序

    儒家思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打造出了“家国同构”的秩序成果。而这个成果,显然是大大有利于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这是因为,原来不让人感到亲切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经由"家国同构",获得了通俗化的体认,容易被接纳了。而且,由于家庭秩序、血亲秩序是坚韧的、明确的、可长期持续的,这也使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变得坚韧、明确、可续了。千年未溃的中国秩序,就是这么存在的。

    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五因:简易思维

    典籍之首,该属《周易》了吧?这个"易"字,第一含义就是"简易",第二含义则是"变易"。连在一起,就是以"简易"的方式研究"变易"和"不易"。这与其他文明的开山之作一比,显得非常精简和直截。诸子百家之首,该属老子了吧。然而且看老子的全部著作,只有那五千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倡导"极简主义"。他那四个字、四个字如刀斩斧劈的简洁文句,呈示了中国哲学不肯多添一笔、多发一声的极致。

    由他白发白须又默默寡言地在前面走着,跟在后面的诸子百家,谁也不好意思把话讲多了,把书写长了。老子是中华文化的“清道夫”,"清道夫"的意义,在于把道路整干净。干净的道路方便走路,于是也可以走远了。走远,就是长寿。

    再看最有名的孔子,他的传世著作《论语》,是一段段简短、随兴、通俗的谈话,一点儿也没有端出任何理论架势,呈现什么高深形态。至于庄子,干脆是在写散文诗了。他以轻便而优美的寓言创作,不小心踏人了经典殿堂,受百世敬仰。

    确实,在根子上,中华文化是简易的、轻快的、朦胧的、优美的。这种特点使它便于接受,便于传诵,便于延续。长寿,显然与此有关。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中华文化善择大道故而轻松,故而得寿。

    中华文化长寿的第六因:以德为帜

    中华文化始终崇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一般说来,崇德只关及文化的内容和品质,怎么会与长寿有关?是的,有关。带有道德瑕疵的"成功"、很难持久。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常识,连普通人也懂得,只是不说出来罢了。德,为什么能使逆转停息、生机长存?因为它显示了从"人禽之分"开始的对人类最高标准的追求。

    感谢儒家,把这个最高标准设定得那么明确:"止于至善",你看,一切逆转,面对至善也就停止了。如果要认真地阐释"止于至善",那么,"止于",表出了别无选择的精神终点,而"至善",则提出了道德的终极标难。

    王阳明又为"至善"找到了每个人心底所埋藏的依据,那就是“良知”。这一来,由"至善"激发"良知",由"良知"抵达"至萍",中华文化建立了一个比其他文化更明晰、更干净的道德构架,使中国人产生了长久的景仰、向往和追赶。历史的正能量,也都长久地朝着这个方向聚集。这是一个永远延续的过程,因此,中华文化的寿命也随之延续了。

    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七因:中庸为轴

    如果对中庸做最简单的解释,那么,中,是指中间值;庸,是指寻常态因此也是指普通的延续态。不要小看了,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选择。中庸,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精神主轴和行动主轴。我此刻要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庸与时间的奇特姻缘。无数事实证明,有了中庸,就能拥有更多时间;反之,放弃中庸,则会让时间中断。

    中国的历史那么长,遭遇的灾祸那么多,在很多时候似乎走不过去了,就像世界上其他伟大文明终于倒地不起一样。但是,中国却一次次走通了,越过了灾祸,越过了灭亡,跌跌撞撞地存活了下来。细察每一个生死关口就能发现,正是中庸,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庸为何能避祸、避亡?原因是,它避开了在关键时刻最容易出现的各种极端主义。

    处于当代,世界上极端主义越演越烈。不少西方政客为了对付它们,采用的也往往是另一种极端主义即单边主义。结果,总是极端对极端,无休无止。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文化实行中庸、拒绝极端的千年本色,再度被唤醒。凭着这种手年本色,能不能说服极端主义?我信心不大,有信心的只有一项:中华文化的寿命,凭着越来越稀罕的中庸,还会长久延续。

    中华文化长寿的第八因:特殊门径

    以上种种长寿的原因,都很重要,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必须落实在一个具体项目的操作上。这个具体项目,必项汇集各种导致长寿的原因,而且自己也颇为长寿,有时间陪着中华文化走过干年长途。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呢?终于知道了,这个项目,就是科举制度。正是科举制度,使中华文化的长寿有了最实在的操作性保障。因此,这是通向长寿的一个特殊门径。确实,我环视全世界,没有发现还有哪一种体制,能像科举制度那样发挥如此全面、有效、长续的文化守护功能。不必怀疑,它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归结之因。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而且是唯一的。我一个草根看这篇文章时,余秋雨老师的观点都能引起共鸣。这也说明了余秋雨老师的观点是很接地气的。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土壤和洪荒伟力,中华文化怎能不长寿,也必将长寿。我想,不管到哪一个时代,中华文化,总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秋雨散文《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gx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