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上班这点事儿
如何通过聆听实现自我成长

如何通过聆听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 七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2-21 02:22 被阅读83次
    学会侧耳倾听

    今天在36氪上读到一篇文章,谈的是如何通过聆听其他人的对话让自己不断成长。
    作者开始讲了一个她某次去听音乐会遇见一个初中小女孩的故事,交谈中她被这个小女孩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所震撼。一问之下发现这些得益于女孩家谈话的氛围,她受到日常生活中家人高质量谈话的耳濡目染才成长为今天的样子。
    接着作者联想到自己当记者的经历,发现自己的成长也受益于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牛人,与他们交谈,向他们学习。

    我自己也有过一段当记者的经历,那段时间确实可以接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人,与他们沟通会给你很多新鲜的讯息,体验不同视角,让你不断思考。当然和他们对话的前提是你要尽量多做功课,对他们的领域有足够了解。

    作者又提到读过的一个报道:婴儿聆听父母高质量的谈话越多,智商越高,在学校的表现就越好。
    “从我们还是婴儿开始,我们聆听的每一段谈话都在塑造我们的大脑。”

    这意味着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父母时刻都在做孩子的榜样。要养育出智慧的宝宝,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把家庭打造成高品质的学习场所。学习不一定发生在正襟危坐读书时,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父母如果把看电视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思考和讨论有益的问题将是孩子莫大的福分。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为什么聆听会产生如此效果:1、听到的信息会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从而影响有意识的思考(联想到《得到》最近推出的家庭背景音就是朗读世界经典名家名篇);2、当谈话者的思想与自己有冲突时,迫使我们关闭大脑的“自动驾驶”功能,停下来思考。

    大脑“自动驾驶”这个概念来自于诺贝尔心理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其中提到:大脑会以最省力的方式运转;知识和经验会局限一个人的思考;更理性的分析需要我们关闭自动驾驶,进行主动的思考。“自动驾驶”这一观点跟我之前翻译过的《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不谋而合。其中提到大脑习惯于问“这像什么?”而不是问“这是什么?”所以要改变自己一定要克服惰性,不断审视和反思很多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习惯和想法。

    文中提到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零点计划,证明对话比读书、写作、做题能够更好地教会学生思考。并且列出了一些提问的原则:

    • 问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或者如何……?”
    • 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 要善于追问,比如“为什么这么想?或能否举个例子?”

    想当年苏格拉底就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自己思考问题的。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吧。家长老师在教导孩子,领导在培训下属的时候都不妨采用这种多问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灌输。

    当作者发现聆听的巨大威力后便把这一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比如利用碎片化时间听电子书或谈话节目,从而通过不断积累和复利效应拉开和其他人的差距。

    记得去年和老婆分开了一个多月,期间每天听《得到》上面的音频,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知识和想法。后来见到老婆我会偶尔跟她聊这些,她说感觉我变化挺大的。谁说碎片时间不能学习知识?刷个牙的功夫可以听完一个音频,刷新三观或许谈不上,但至少能了解一些新信息,学到一些新知识,足矣。当然,了解这些信息和知识之后还要善于联系,勤于思考才能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关于这点我以前写过《知识日记整理步骤》可供参考。

    总结一下阅读本文的收获:
    1、了解到聆听的重要性及其原因,联系到为人父母需要为孩子营造高质量的谈话环境;自己在学习时要有意识地去接触高质量的谈话:和牛人交流、听高品质的知识音频或有声书等等;
    2、警惕自己大脑的“自动驾驶”功能,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的习惯和想法,不断调整;
    3、 尝试通过问问题和谈话的方式高效学习,其实这也是“用知识”的一种。记住知识不是目的,把知识用出来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详情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如何把别人的知识据为己有》和《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把别人的知识据为己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通过聆听实现自我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jy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