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个问题之前,先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好概念定义。此篇文章中,我们仅讨论金融二级市场领域的风险管理。
一、
下面四个假设是基于我的理解产生的(我的世界中的)“公理”,并不绝对正确,但下文的所有推论均基于这四条:
- 所谓风险,包括了所有使得组合收益不及预期的因素。
- 组合实际运行出来的收益体现为价格;价格是市场信息和参与者风险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
- 市场信息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有宏观、有产业、有行业、有个股;在投资组合层面,不同的资产对信息的暴露方式和程度不同,在数学上表现为相关系数的方向和大小。
- 不同资产有不同的参与者,参与者不同,对资产的定价方式不同,对信息的反应模式不同;市场结构随时间变化。
下面的这些是我基于以上四个“公理”产生的一些推论:
- 要做好一个组合的风控,首要的事情就是列明组合预期的收益来源,之后对这些收益来源的驱动性因素进行持续跟踪;
- 除了对预期中的组合收益驱动因素进行跟踪之外,还需要对收益进行跟踪,追踪其是否偏离了自己对他的预期,以避免对其驱动因素估计不足的情况;
- 对于资产收益应该有大致的定价模型,并且模型中需包含可变的风险偏好参数;
- 对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传递渠道和反应模式,对市场极端情况应对方式有了解和推演;
- 不同机构有不同的收益来源,要厘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也即信息优势;尽量减少对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信息的反映。举个例子:
一、一家非直接投资于市场的机构,收益(亏损)的来源可以分为三块:
1.大类资产收益:包括长期收益中枢和近期偏离
2.类属资产:大类资产下近期受偏好的资产
3.资金管理人能力边界内的超额收益
.
二、这三种资产暴露给不同信息的程度是不同的:
1.大类资产收益主要暴露给宏观信息,
2.类属资产除宏观信息外,还暴露给产业信息,
3.管理人小M超额收益主要暴露给行业信息和个股信息,同时还受自身管理勤勉程度的影响(影响其对信息的接受和反映能力)。
.
一家FoF或者MoM机构需要有良好的:
1.大类资产收益预测能力 和
2.类属资产估值分析能力。
但再下一层到行业和个股层面,就不应该是它去干预和反应的部分了。
二、关于建设可量化的资产定价模型:
以下是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公式,即当期价格取决于当期对下期折现收益的预期: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078/0d837f3692599956.png)
四、关于执行
风险控制难处就在于不间断有系统地长期跟踪。要不然就是有一个足够负责而且细致的人,要不然就是要有一个成本足够小的程序化系统。
(未完,今后有想法时继续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