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人生中,你有没有面临过突然被当头一棒,然后你正处于高峰期的某个事情戛然而止的感觉?
比如说,
在一段自觉幸福的关系里,突然面对对方背叛/出轨。
在自己或家人身体感觉良好的情况下,突然检查出重大疾病?
在事业的高峰期,突然因各种不可控的外在因素而被迫停止?
……
我个人经历过多次这样的突变,仅仅是事业领域,就经历了两次大的突然打击——
1,2008年,我在成人英语培训行业的百年外企正做得风生水起,突然来了金融危机,昨天还在庆祝营业额达到最高的我们,一夜之间无人上门。
2,2021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科教育培训行业几乎面临毁灭性的打击。半年内,公司苦心经营了7年的课程部,就停止了。
……
这时你才体会到,一件事情从高潮到结束,不是一条缓慢降下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
而生活,并不会给你太多束手无策的时间——你的房贷还需要继续还,你的孩子还需要继续养……
所以,我今天的标题本来是“如何不被快速变化的社会淘汰”,后来我把“淘汰”改成了“打死”。
因为只有被打死这个野蛮的词汇,才能表达我的感觉。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带来,一定会让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
问题越来越复杂
知识越来越多
专家越来越矛盾
价值观越来越多元
行业迭代越来越快
……
这些,都是你和你的孩子,在今天需要面对的考验。而我今天回想起来,我之所以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变化后,还能成为那只“打不死的小强”,依靠的核心能力只有一个——
学科迁移能力。
这是跨学科思维训练里面的核心。
跨学科牛人司马贺在《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中,对迁移学习定义为“能够使用学会的东西去解决新问题”。写作训练中的类比,就是这种思维的运用——从已知进入未知。
我个人认为,学科迁移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科,而是“迁移”二字。因为随着学科分类的细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
比如说,相对于地理学来说,医学就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如果你去一趟医院,你会发现,在现代西方医学的影响下,这个领域分成了内科、外科、骨科、妇科……研究越深入,分得越细。
但是,如果你回头看中医,你会发现,相对于西医,中医是个典型的跨学科运用。因为中医几乎可以帮你看医院里所有科室的病……
所以中医胜在整体观,比如说你来看头痛,他可能会给你治疗的是脚部问题。
那么中医是不是就比西医完美呢?也不是。
你如果要在一个领域成为人才,有两个途径:
1,在某一领域成为最优秀的人(前5%)。
2,在2个或者更多领域成为非常优秀的人(前20%)。
所以,中医要符合两个途径之一,才能真正比西医有优势。
那对于我的语文领域来说,一样可以做这个能力拆分。语文涉及到的核心能力有:
头——思维能力
心——情感能力
口——阅读与表达
手——创作
耳——倾听力
眼——观察力
在这些能力中,我个人体会和语文最有关联的学科能力是医学、心理学、营销学。
那么,我这些细分能力是不是都比较突出呢?
不是。
道理很简单,你去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讲得好的往往写得一般
而写得好的却往往讲得一般
这个在医学领域也存在——
会治病的往往不会讲课
会讲课的往往不会治病
这里面缺了什么呢?就缺了学科迁移能力——用已知进入未知的能力。
所以如果观察高手你会发现,他们往往跨界能力极强,而且速度很快。
那么,在我的能力中,我最强的是什么呢?是嘴巴的能力——沟通、演讲。
这个能力给我带来了以下成绩:
最受家长喜欢的语文老师、华南师大外聘师训导师、销售冠军、连锁校区营销总监……
而我排名第二的能力是创作(创造力+书面表达)。所以我在下面领域也完成得不错:
出书《多元智能与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研发总监、硕士论文优秀、考研第一、高考作文高分、成功策划千人晚会……
正是这两项突出的能力,让我能在不断变化的工作领域迅速适应,并快速胜出。
但是,我在语文里的短板也比较明显,比如说自媒体写作和观察力。
你看,一个擅长销售(懂市场需求)和论文写作的人,依然还没写好自媒体,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领域,我还处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刻意练习阶段。
任何一个人,从一个领域到另外一个领域,都需要刻意练习。比如我从一对一,跨越到公众演讲,就练习了七年。
所以,目前我在做的,就是在大语文的能力内,开始继续练习能力迁移——
1,自媒体写作。
2,观察力。
这两个领域提升的最快方法,是找对学习对象。比如说,在观察力方面,我找了在这个能力维度上,最强的老师——中医道济。
所以,未来的七年,把语文的短板拉上来,同时主攻医学,是我的方向。
而在不断迎接变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学会接纳不同、欣赏不同、尝试不同。
生活,也因此生出了无限的可能。
我相信,再过30年,甚至100年,我依然是那个——打不死的小强。
借棵树用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