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社会热点
“精英”教育让富人可以选择, 但基础教育应该平等。

“精英”教育让富人可以选择, 但基础教育应该平等。

作者: 深之峻 | 来源:发表于2017-07-22 23:25 被阅读74次

    据相关报道,在广州的詹先生为了两个孩子的小升初入学,向一校长分多次支付了赞助费共计10.4万元。但之前承诺该学校的学位到现在依然没有着落。在与其沟通多次之后,仍没有明确的答复。碍于上学的时间越来越近,詹先生的心情可想而知,不得不找报社记者来反应这个事情,其本意仍然只是可以让自己的小孩顺利入学。但是从曝光的信息来看,对方要詹先生不要把这事搞大,对大家都不好,还说什么中学是有条件可以不收的(指不收该学生)。这是什么意思?话语间难免让人有遐想的余地。

    对于无权无势的家长,相信在接到这个信息时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常言说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收钱人事情都没有办妥多次沟通置之不理,现在还反过来说该学校是有条件不收学生的。该回复无异于掩耳盗铃一般苍白无力,大家都知道非本地户口的学生要在当地就读的话,是需要交纳数量不等的赞助费。这等事情在中国早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了,但是为何又犹抱琵琶半遮面般呢?

    学校巧立名目收取的所谓赞助费是个公开的秘密,利用本区域多出来的学位,待价而沽。在咨询律师和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就言明了其违法行为。且作为公办学校其收取这一巨额费用的流向,从没有没有任何一家学校会公布。本次该校长所收取的赞助费无疑在法律上是严明禁止的,且没有任何有效的对公证明(公章签署),完全可以理解为其赤裸裸的且公然的利用权利寻租。

    他们无异于窃取国家对教育资源加大投入所得的成果,来满足自己私欲(或是学校)的违法行为!是慷国家之慨而肥自家私田。但又为何会让这一行为一直持续到现在为?既然让国人们大为不满,但为何仍会越演越甚,赞助费逐年升高却仍让家长们趋之若鹜?其实主要还是那些“抢着”去“赞助”的父母们,远离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虽在外工作多年,可以说大部分的人只是靠自己的话,都是买不起房的,更莫谈配带学位的学位房。相信报道中的詹先生也不符合广州积分入学的政策。但是人都想着自己的孩子,可以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可以陪伴着孩子的成长,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让孩子可以在自己工作的附近就近入学。这才做出交纳巨额赞助费的无奈选择。从报道中看,其小孩小学所就读的锦阳小学和现在初中想入读的大朗中学来看,詹先生想让孩子入读的也并非名校,只是相较于普通的学校稍好而已。且所缴纳的赞助费与其他真正的名校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詹先生其实是代表了众多购买不起学位房的家长,和那些不符合积分入学政策的众多家长们。他今天的所为不是一个人的无奈行为,其实代表了一个阶层。大家可以感觉一下,2个孩子在广州的生活成本,会发现他们算是不错的了。若没有此次入学的烦恼,他们会是众多底层们羡慕的对象。因为可以让自己的俩个孩子都带着身边,可以在广州读书。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工作所在地学校高昂的赞助费而与孩子分离。

    当然,任何一个社会都难免会有相对而言的夹心阶层出现,所以对于真正的底层他们又不是,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具有交得起这么高昂赞助费的实力(10.4万)。每一个阶层都有过渡阶层为其垫底,阶层一说也是相对的。相对于缴纳不起赞助费的,不得不将自己子女,送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的更多人群。“詹先生们”其实算是幸运的,相较于真正的中产确实还需更加努力。但对那些几近于赤贫的家庭呢?“詹先生们”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对象。

    许会有不少人会说,在城市里没有能力生养小孩就应该回农村。只是一个在城市生活近十多二十年的人,回去是会一样的无助。对于一个常年在外的人,家乡的发展局面可能会更加的狭窄。抛开为城市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不论,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基本与城市人无异。这群人中的不少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底层,不少的还小有基础。他们会甘愿回农村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解决其子女入学的问题迫在眉睫,作为政府更应该看到这一客观存在的既定事实,而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由学校通过金钱来对其子女入学的“择优”录取。

    当下孩子入学名额这个关卡,像是始终悬挂于家长们头上的达摩斯之剑!虽然比喻不恰当,但是很形象。有太多的学龄儿童的父母们会让“学位”这两个字弄得寝食难安。能够拿得出来这笔钱还未必会有得读,这里面还讲究亲疏远近的介绍人关系,上面的詹先生相信与这个原因不无可能。若是与父母分开直接回家乡就读。这对管制孩子方面会鞭长莫及。家庭教育乃重中之重,对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其成长之路是会受很大的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会打很大的折扣,本号曾撰写过关于姚常凤的文章,其中就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现在的结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所以教育绝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之间的事情,它完全可以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来看待,而我们的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在当下的社会中都不能孤立的生存,若不主动融入这个社会定将寸步难行,但是融入的前提就是需要获得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来自家庭的教育,不然将有可能又是一个底层的边缘人。这里做个预计,造成今后社会麻烦的很多会从留守儿童这批人当中出现。所以对留守儿童中国这一特有的现象政府是应该重视起来的,今日的遗忘他日必定会让社会留下隐痛。

    任何一项政策在制定时难免会留下一些漏洞,会让有心之人做曲意的解读。反过来成为了政策漏洞的受益方,文中收取赞助费的校长和相关学校就是。所以,当下社会阶层是金字塔也好,橄榄球也罢。希望政策制定者们能够处于大局观的高度,用心怀普世价值观的心态,而非着眼于一隅,应多顾及数量众多的底层民众。诚然,一个良好的制度都是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地完善。但是老百姓们的着重点,就是看其在发现问题之后的作为。是堵、是疏、还是导?对于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者的老百姓们肯定都会一直仰首长望。

    所幸决策者们发现和看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是鉴于前几日广州政府对相关政策做了调整。其中就是租房与买房同权。在对子女入学等问题上有个指引的方向,大部分人的解读是对于人才的留住,与之前的积分入户、入学政策更进一步而已。是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不管何种解释,或许对于没有入学资格的“詹先生们”会是一个良好的反响。

    在握有众多优质资源的学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可以说成是握有孩子们的未来。好学校除了有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倾斜之外,名师极其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等都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抛弃当下让人诟病的教育体制问题,名校的升学率好过其他非名校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国人们在对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期改变下一代与自己的命运是共识。那么对于怎样让自己的子女们,迈进名校这个坎自然就成了众多家长们的朝思夜想的夙愿了。

    教育的公平才是其他公平的基石。不管是庙堂还是江湖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知道教育乃立国之本。人才的不断涌现必然会造就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当年孟母的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流传至今和从隋朝就开始建立的科举制度就是最好的证明。良好的教育可以将顽劣的幼童培养成开宗立派的思想家。也可以让人成为国之栋梁,民族之英雄。

    此刻我想起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道尽了父母的责任和无私付出。没有多少人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现实中的很多人都曾有过焦虑和不安,甚至是在深夜暗自垂泪。曾有学者说过,一个良好健全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让年轻人有梦想、中年人勇于有担当的能力、老年人有他所想的回忆。

    对“精英”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个人的需求,但国人们的基础教育应该尽量获得平等对待。我又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且胸怀梦想的莘莘学子们,也许这个国家和社会就应该给予你们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英”教育让富人可以选择, 但基础教育应该平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rp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