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读书
研学旅行中的美育浸润

研学旅行中的美育浸润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24-07-26 17:51 被阅读0次

暑假研学,是行走的课堂。“红色文化游”、“乡村体验游”、“非遗民俗之旅”等等,更是“美育浸润”的课堂。

而美育,离不开具身体验,即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所以,美育需要行走,需要多看、多动手,需要穿越不同的社会空间,需要抵达相应的环境场所。比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上的“飞夺泸定桥”单元,通过将雕塑、绘画、装置、历史实物等相结合的形式,还原飞夺泸定桥战役的历史场景。参观者抬头望去,数根铁索贯穿展厅,红军战士在摇摇欲坠的铁索桥上艰难前进,大渡河湍急的水声通过立体环绕音响设备在展厅中回荡。宏大的叙事,惊心动魄的场景,独特的展示视角,将观众带入故事化的情境中,伴随多感官的冲击,一件件斑驳的展品也仿佛有了生命的温度。具身体验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触发深切的“在场”感,是“身体—心理—情感—思想”的次第进阶,是由“身至”带动“心入”,由“心入”产生“共情”,由“共情”达成“共鸣”的层次跃升。

梅洛·庞蒂指出:“身体是在世的媒介。”我们试图与世界打交道的时候,都得依赖于身体对周围环境的辅助觉知。因为,人的行为是情境化的,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这种环境也只有运动和感性身体的参与才有意义。游览中的摄影正是通过拍摄、回忆和分享活动建立起与所参观的地方的持续连接。尤其是游客与景观合影这种行为,乃是游客基于身体的知觉和体验,创造性地运用眼神、表情、动作、声音、语气等各类身体要素与生命表征进行呈现和表达的一种策略。在进行游览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在表征世界,而是通过我们的身体这一个进入点参与到世界之中。就是说,因为我们处于一个情境化的和具身的实践与互动空间之中,进行游览的意义和知识便由此构成了。

再如,在以美食为主打的乡村旅游和历史文化街区,“味道”构成游客体验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品尝食物,我们能够获得满足基本需要的支持性体验和身心畅爽的高峰体验。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在具身美育中,主体通过身体的辅助觉知融入世界,感受天地之美,获得整全性体验。庄子曾描述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的过程犹如艺术创作,做到“依乎天理”,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国古代经典中频现的“体道”“体仁”“体物”等词汇,标志中国人特有的身体经验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体认认知”传统,其与具身理论所强调的体验、默会认知等根本上是契合的。

研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孩子进行深度审美体验,而旅游不过是一种载体。美育浸润的场景是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田野、工厂、市场等各类生活生产场景都可以成为教室。

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审美趣味和品位,以及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美育是通过使审美主体进入到一种特定的审美状态中来达成教育目标的,进入美的方法就是具身体验,美育实践要以审美活动唤起个体的感性体验。

审美教育包含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知、感受、感悟,无论其中哪一种“美”,都以陶冶情操的方式实现培育美好心灵之目的。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文学教育中可以进行情感熏陶、情境体验、创作训练,而在研学旅行的具身体验中收获自然与社会的审美愉悦是孩子审美教育的拓展性内容。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本性乃是天赐,教育的作用在于“成全”,使人回归“天性”,即本性。也就是说,教育不能赋予人新的本性,只能引导、启发人发现其内在的本质。因此,美育浸润也应遵循人性的内在秩序和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以“诱”发其审美志趣为核心,注重情境的渗透和熏陶,在具身体验中提升审美素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学旅行中的美育浸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rv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