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416876/4e11fda79db1615f.png)
惊堂木一敲,啪的一声——各位看官,常言道: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青史几行名姓,北茫无数荒丘,前人撒种后人收,无非是龙争虎斗!今日借用郭德纲的经典开场,是有一个三国故事与诸位分享。
诸位熟知“三国”,想必是多从《三国演义》中来。若从历史断代来讲,真正的“三国”应从曹丕代汉、继而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后算起。但事实上,东汉末年,宦官弄权,黄巾义举,群雄并起,汉朝皇权早已分崩离析。因此,自184年黄巾起事,到280年司马灭吴,统称为“三国”时期。
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正是从征讨黄巾讲起。书中耳熟能详的人物,除了义结桃园的刘关张,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就是“宁让天下人负我、不负天下人”的乱世枭雄曹丞相。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人看他霸业功成,有人看他建安遗风,也有人看他狡诈专横。难到阿满真的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不成?!
“闻听三国时、每欲到许昌。”公元196年秋,趁着李榷、郭汜彼此攻伐之机,献帝车驾东归终于回到洛阳。可此时都城已是宫室烧尽、群僚饥乏。时任镇东将军、领兖州牧的曹操果断采纳荀彧、毛玠之策,亲迎献帝移驾许都。
“许”,因名士许由为拒尧帝禅位沿颍水东下、隐耕于此而名。夏时,属豫州。周武王分封诸侯,封伯夷之后文叔于许,称许国。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原许地设县,属颍川郡,治所设在阳翟。汉承秦制,许仍属东汉十三州之豫州颍川郡。
操迎献帝迁都于许后,“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厉文治、施武略,广揽人才,屯田积谷,图谋霸业,雄踞北方。一时之间,荀彧、郭嘉、钟繇等谋士贤良,俊才云蒸,更有七子弦歌,文姬吟唱,建安风骨,百世流芳。
当年,每逢秋分,献帝都会率百官登上毓秀台,祭祀天神,以祈丰年。昔日的台榭亭阁,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公元220年,东汉十三朝终结,献帝含恨禅位,曹丕在此代汉建魏。两个月后迁都洛阳,但宫室、武库仍在许都。
许为汉之所、魏之基。故此留下大量三国时期的遗址遗迹。献帝祭天的毓秀台,许田围猎的射鹿台,尤其关羽秉烛夜读,赋竹诗、斩颜良、挂印封金、霸陵挑袍的忠、义、勇豪气尚存,关帝庙烟火百代不绝。但其中有座贵妃墓,却是为阿满的残暴做了历史见证。
”深宫承恩锁婵娟,天降无故受株连;身怀龙种五月孕,帝王掩面也枉然”。”
熟知三国的就都知道,这里说的是《衣带诏》的故事。献帝因不满操独断朝纲,便密制“衣带诏”于国戚董承,诛杀奸佞,夺回汉室江山。结果事情败露,董承被诛,其女董贵人虽有五月身孕,献帝数次向操求情,仍被缢死。一代尤物就此香消玉损。
“汉家宫阙几回迁,回眸都已化尘烟;可恨曹瞒臣弑主,一缕香魂千载怨。”
在下与几经修葺的“贵妃苑”隔墙而邻,少不了来此闲庭信步。晨曦里的游园,清风竹影,很是幽静。苑中树木葱郁,小径通幽,但见十米墓冢,为桑叶冠盖。正面朝东,南北两翼有辟邪、天禄镇守,并镌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沿阶而上,可环步一周。再往里走,便是“五禽戏”园。回望丛林,多有母子石堆积,意蕴董琳母子相牵,与后人乐在园中。
据考,墓冢几经盗掘,一铲打在墓冢西沿,一铲打在墓顶,一铲朝东正中墓室。从墓顶揭砖而入,有两道单扇画像石门朝东而开,左门刻有山神,头似鸟,身似龙,取守卫之意;右门上刻比翼,展翅欲飞,取思帝连理之情。下为怒目圆睁之铺首衔环,墓门并未打开,但墓室已盗劫一空。
夕阳残照,盗孔如探道,循迹可见,贵人孤影独坐,思君念亲。时值清明,再入园中,伫立墓前,当年惨凄凄的贵人仿佛又在眼前闪现。但见那古典的红颜,素衣玉簪,丹唇冰面,时而纤手抚筝,时而扼腕兴叹,飘忽间,趋步而前,试问今昔何年?
几场风雨后,庭院秋声起;闻听鸟雀叫,知是丽人啼。于是,怀伊怜香的驱使,让我重捧诗书、掩阅长卷,再次探问这尘封已久的千年幽怨。一边是少年天子,命运多舛;一边是魏武挥鞭,霸业昌建,究其谁是谁非,或是你恩我怨?且请诸位与俺一同走进那俊才云蒸、红尘哀怨的时光留年。这正是:清明祭董娇,再探衣带诏;千年香魂怨,此恨何时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