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刘庆邦的《鞋》,一下就被小说中守明的形象抓住了。定亲后的守明,害羞的样子,对妹妹和母亲发狠的样子,像极了我小时候邻居家大姐姐。结婚前过彩礼,做鞋子……这一套仪式做下来,让婚姻变得神圣,让年轻男女对婚姻的美好充满期待。
读到“送鞋”之前,感觉很美好,有点感动。可是,当读到小说的最后,尤其是读到后记时,不自觉有了伤感的情绪,甚至有了点愤恨。
作者刘庆邦真不愧为短篇小说大王,没有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大量的心里描写和适当的语言、动作描写,把女孩的心事(感情),层层推进,把人物形象塑造得传神、生动。
害羞——刚定亲时女孩的心事。
在那样的年代,传统的乡村社会,十八岁的女孩定亲了,害羞才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未婚夫的说法让守明害羞、害怕,媒人来送彩礼吓得她躲进了房间。生产队干活休息时纳鞋底被嫂子们取笑,脸红、耳朵红,最后索性把脸埋进臂弯里……活脱脱一个未经人事的女孩形象呼之欲出。
珍视——对将要与她结成亲密关系的那个人的心事。
那个人的名字她藏在心里的,舍不得叫;给那个人做鞋,一针一线都得自己做;做鞋的材料,一切都是全新的;仔细选择鞋底针脚的花型;怕把鞋底弄脏,用纱布把鞋底过了一层有一层……对那个人,女孩十分珍视,用一种近乎神圣的心情对待。(有人说,做鞋的要求,是男性霸权语境下对女性施加的无形压力。对这一说法,我不能苟同。男家过彩礼,作为礼尚往来,女孩做双鞋。这只是性别分工不同而已。)
喜欢——做鞋的过程中对那个人越来越有感情。
拿到那个人的鞋样,发现他的脚很大,心里挣扎了一下:要不要给他把鞋子做小,那样他就不会离开家了。可是最终她还是照鞋样做了,她舍不得他脚疼。她把鞋底放在枕头下,每天睡觉前纳上几针,看上几遍,拿起鞋底,觉得捧着的不是鞋底,而是那个人的脚,摸、揉、贴……这一系列的心里和动作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守明已经深深喜欢上了那个人。
渴望——守明越来越渴望得到那个人的爱。
拿到鞋样时,守明开始想象,想像那个人穿上小鞋脚疼,她心疼,那个人说,我给你揉揉吧;上工纳鞋底被嫂子们骗那个人来了,当抬头并未见到那个人时深深失望,漫无目的看着对岸那个人的庄子眼里住满了泪水;把鞋底抱在怀里被针鼻眼扎了一下,想象成被那个人的指甲刮到了胸口;做好后的鞋子像是她心中的一团火,心里火烧火燎的……情感渐渐升温,越升越高,守明渴望着,渴望得到那人的爱。
可是,守明的爱终究付之东流,那个人并不回应她。那个人要远走,也不来告诉她一声;守明几次让他试鞋,他就是不试;后记还补了一刀,他把鞋子还给了那个女孩……
作者像是烧一锅水,在灶膛里慢慢添加柴火,水温越来越高,眼看着水就要沸腾了,却突然舀了一碗冷水浇进去。不只是如此,他最后还把灶膛里的柴火撤了。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可惜了,女孩守明的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