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来想想,是这个道理:
提前准备,结果才不会差强人意。
当我们考试的时候,胸有成竹的那些人总是默默提前准备了好久,当然考试结果也不会差到哪去;当我们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高手在接到事情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调试到了准备状态,很多时候都能把事情提前超额完成;我想写文章也应该这样。
我们可以每天固定时间用来阅读、写作、工作和学习,也可以提前预留休息的时间。
单就写作这一件事情来说,如果是写说理类的文章,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功课:详细地思考一个观点并得出必要的结论——这样就有了要说明的论点。想清楚如何论证,如何梳理逻辑,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料,想不通的地方还可以借助什么资源,讨论思考之后是否还会有新的想法新的观点,与现有观点冲突吗?还是支持现有观点的?——这就需要素材的积累和整理,平时遇事想明白理,理清楚前因后果等等。那么有了一定的证据和理论支持,如何论证?——这就需要一定的论证方法,包括类比,排比,倒叙等。
也就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后就耳熟能详的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只不过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思考,于是这些我们虽然知道,却不知道如何加以运用,以及如何着手。
大多数人读罢作文书后深深感慨,这文章深深的套路啊,例子无非就是那几个,我都看腻了,于是从此绕开议论文,恨不得能离多远就离多远,不接触就不会烦,到了后来高考改革,放开作文写作要求,可以写记叙文,说明文……各种题材,美其名曰素质教育,从此我离议论文是一去不回头了,不是说高考改革不好,只是我当时年少,并不明白教育老前辈对我们寄予的厚望啊。事实上,写好议论文,对思维的提升会有莫大的帮助。
而不是不会写,是练得太少,以及前期准备工作不够,没有准备就写不出好的说理性议论文,写不出就证明自己不会,不会就越不想准备……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今天想明白了这个理儿,撸起袖子就开干了。
先是素材的积累,时间的规划这些最基础的工作。
积累素材的使命感让我更加留意身边的小事,及时记录自己的切身感受。想很多事情也开始试图去梳理来龙去脉。
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这件事发生了之后产生了什么后果?有什么影响?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有哪些是可以避免的问题?
对方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他想获得什么?他有些什么思考和行动?对我有什么触动和启发?
我为什么会遇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定义的准确、清晰且有指导意义吗?这个时候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与自己的对话多了,也就多了一些想法,有些需要花一些时间想清楚,有些则变成了炙手可热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素材。好处是不言自明的。
笑来老师也曾说过:
深度思考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某件事上花更多的时间。(记不得原话了,大意是如此。)
那么,这也是在锻炼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喽~
时间规划上,我需要提前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每天写1500字这件事情,如果是当天写当天交,很多文章则交出去的时候只是初稿,并不能保证质量。而提高写作能力,修改文章是很重要的一环,这就像把你孕育的婴儿耐心养大,我们需要反复地看,拿给别人看,反复地琢磨与修改,初稿这个孩子才能长大成人,甚至还有成材的可能(当然这是后话)。
宁财神刚上线的《热血长安》也是这么完成的,据说请了25个编剧,和菜头还参与了剧本的统筹,统筹用大白话说就是反复修稿,修完大纲修剧集,修完一遍再修一遍,如此往复。我没忍住看了4集,还不错。而现在的我描述一个剧好不好还有点嫩,第一,逻辑思维有限,第二,特效了解太少。
看过豆瓣一些剧评才知道,自己万万没想到,假死者手是轻的这件事应该由法医而不是男主发现,而法医世家出身的双叶下的结论竟然是此人不知是死是活,所以不能剖尸……剧情逻辑出现那么大漏洞自己还在心里拍案叫绝,这给了我一个提醒,这是因为我没有提前打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我需要立刻,马上开始,从那本还被我放在案头的《Beyond Feelings》开始吧。只有那样,看探案剧才会烧脑,才会是一种真正欣赏,而不是简单地围观——看热闹而已。
另外,编程开始提上日程,是因为被“学习学习再学习”公众号推的最新一篇文章——张砷镓《你为什么要开始学习编程了?》所深深说服。感动也罢担忧也罢,自己不想变得被动,要活在未来。
为了让自己失望的感觉少一点,看来任何事都要提前准备了。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既然已经意识到了,当然要趁早!改变自己,行动起来才是自我救赎的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