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上下两册的人来说,“充分就业”和“有效需求”似乎是一个玄学,脑子中似乎有那么一个宏观上的大概把握,比如把“充分就业”与“国民收入”相联系,把“有效需求”与“投资不足”作对比,我初读的时候就不明白到底什么才算充分就业呢。
直到再度溯回高鸿业教授《通论导读》一书,似乎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分享给大家。
凯恩斯在《通论》中ZZ曲线是总供给曲线,Z=(N)表示卖掉全社会生产商品的售货款总额;DD曲线表示全社会总需求,D=f(N)。则上图纵轴可以看作是国名收入的数量单位,横轴就是就业量。总供给ZZ表示——卖掉全社会生产商品的售货款总额;总需求DD表示——反过来再次购买全社会商品的款项总额。
有效需求:那么E点的含义就是,在E点——就业量与相应的资源一起生产的商品卖掉的货款全部再次回到社会中购买,那么,此时的E即为“有效需求”,可见,“有效需求”——a是与国民收入相同单位数量总额,b是能够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
充分就业:图中原点到就业量即为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暗含两个内容——a没有失业(无非自愿失业),b是消费和投资能够驱使的最饱满经济水平(总需求D分为消费和投资)。
所以说,有效需求下的就业量——或者说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就业量并不一定是充分就业量,资本主义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而充分就业(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只是偶然情况。这是凯恩斯和萨伊定律相区分开来的内在。上面的图中,如果萨伊定律成立的话,即总供给始终等于总需求,表现在图像中的话——ZZ曲线和DD曲线表现为完全重合的,那么就不存在失业,这显然是错误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出自己的需求来说,由它引发不仅是a没有失业的结论b更导致了追求过度生产的商品过剩,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随着生产扩大,消费边际倾向降低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的差距越来越大)。
参考:高鸿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
不正之处请直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