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思考都摘自我的日记,或者我每天与别人来往的信件中,希望能捕捉一些灵光一闪,毕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
1、
今天处理行李的会议中,管理人员反复强调:“我们只是帮大家处理这些行李”,而且在我刚刚入大学的时候,代班学姐学长也反复强调:“我们只是帮助大家适应一下新的环境”。
既然反复强调,而且负责人又都是高年级的人,说明这种行为,被当做理所当然的很多,才不得不反复强调。我觉得很有趣,但这些其实应该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
在我的处理方式中,如果我需要这个人为我搬行李,我肯定要给他些什么,这是礼尚往来,毕竟,大热天的,在那儿的,不是你我,这个是应该的。
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既然有这样的事情做,我觉得也还好,既来之则安之,福祸总是相依,吃亏是福这四个字是很有分量的。 既然揽了这个活,就要负责下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为领导者,不能遇到挑战和困难就推卸,这不是你选择这个任务的初衷,这是我很想和当初的代班说的话。
管理向来就不容易,如果把地球迄今为止的年龄比作一年,人类文明的开始不过是12月31日23点59分,人类太年轻了。
想到人类不过一个未满三岁的孩子,有些事情你就会宽容。
站在下层的角度,不要把上层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这种心态现在依赖依赖或许还有人惯着,在社会中,可没人惯,没有你,还有下一个。 一句话说的好,戴过了所有的面具,最后发现还是真诚最有力量。
2、
我开始觉得,学习数学,这个“数学”指的并不是课程的分数多高,而是你对于数学的理解,以及你能不能用数学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你会做什么题目。
这个是数学通识课给我带来的理解。
而《硅谷来信》则更多的是向我传递价值观,在人生上少走一些弯路。 吴军老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和李笑来老师不同,这也让我感觉到,这两种人格在很高级的层面上分析相同的问题,竟然是不同的风格。
吴军老师总是能给你一种逻辑连贯的解释,通过数学让你明白道理,也让我感受到数学有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而这种通过明确条件,最后推出结论,抽象一点不就是《离散数学》教给我的能力吗?虽然《离散数学》并没有教我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和举一反三,提高认知。
这是教育的失职,也是我悟性不够。
3、
我感觉学习里也就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认知学习,第二类是技能学习,第一类往往在世人面前有一个华丽的衣服叫做“智慧”,第二类就是所谓的“熟练工种”。
显而易见的,智慧是一种艺术,熟练是一种技术,而任何的艺术又是基于技术的,是技术的升华。 提升艺术往往需要理解力,领悟力,而提升技术需要不断的学习,熟练各种工具。
那么,我们再思考一下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仅在艺术这个层面有很大的作用,我想,古代人民,多是在思考文学,而文学又是艺术,你当然要学而时习之了,不时习之,你根本进步不了。 但是,假如我要学习linux的常用命令,时习之有什么用?或者把你拉到古代,让你学习一下怎么种庄稼,你还需要时习之吗? 顶多是再看一下,但不会驻足长久的思考。
而在生活中呢? 考试是技术,认知是艺术,通过技术的学习,你就能通过考试,但是想把学科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用数学这个工具把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化繁为简,这个就是比技术高一个层面的东西。
当以后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你需要明确的是,你是在学习技术,还是在学习艺术,他们有不同的策略。 技术只需熟练,艺术需要浸泡。
人生的各个阶段的考试,未必都是考你的内功,常常是考你的外功,而外功,是很容易培养的。
我仿佛叒叕双又看透了学习。 其实这些都是很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我们总是不断的去领略这些道理,这一条就是就一句话:“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4、
以前在看到“大众所需要的刚需”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什么可说的?我就是大众,我的刚需不就是大众的刚需? 后来,我发现,我不完全是大众,我的刚需,也不一定是大众的刚需,甚至往往都不是,甚至大众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刚需。
在share time里和大家的分享,便可见一斑。 这话值得思考,做到也很有难度,甚至根本做不到,我感觉在同阶层里,这个要求是无解的,不以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圈子的刚需呢?有一些问题这个阶段想不明白,只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而已,需要你去拓宽自己的视野,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5、
好听的歌曲,听一遍少一遍,那个经历,那个环境,那个声音,倾洒在一体,让人又沉醉,又伤感,又不舍,又甜蜜。
(文艺范)
6、
印象中很久远了,好像在课本上还不止见到了一次。
那么小,就看到这首诗——《致橡树》,咱也不理解教材的编排是咋回事。
初看到这首诗,这不就讲两棵树嘛,一点意思也没有,然后老师画画重点,咔咔咔咔咔咔开始背,就完了,老师还说这是一首爱情诗? 这写两棵树,咋就爱情了?这么含蓄?这哪儿美了?一点没看出来。
最近偶然间,再看到这首诗,却突然如通了任督二脉,全体通透,每一句话突然活了起来,扰动着心弦,这写的,不正是我的爱情。
在未来,我可能也会向我曾经的老师一样,跟孩子赞叹这一首绝美的爱情诗,然后孩子就投来了鄙夷的眼神。
我又紧了紧身旁的木棉,这根下的深意,他怎会懂?
根,
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祝春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