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正在恍恍惚惚进入梦乡之际,听得外面老妈反反复复说着:
“你不会,别摁坏了,赶快让她帮你关上!快点儿......”
然后断断续续的听到老爸新买的智能手机传来熟悉的戏曲声。
被清醒的我终于忍不住了,对老妈说,
“你就让他试试,乱点也点不坏。等他觉得需要帮忙了他自会来找我帮忙。”
我想,吃午饭时刚和老爸讲过一遍“开始/暂停”按钮的样子,他应该还有印象。就像小孩子学电子产品,不也是乱摁一气中学会的嘛,根本不用教。
可是没有用,老妈依旧复读机模式,一遍遍提醒/命令着老爸,语气中夹杂着着急、担心,还有老爸不听从老妈建议的无奈。
我让她放弃提醒,让老爸的主观能动性起作用,可没有用。
最后,老爸终于失守——不再继续努力自行摸索——过来找我帮忙。
原来,是锁屏界面下老爸不知道怎么找到暂停按钮了。断断续续的声音是因为在房间里网络信号不佳的缘故。
我一通操作,很快控制住那停不下来的戏曲。同时给老爸讲解原因所在。
老爸说,原来如此。
事情了结,却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像我袭来:
现如今老妈一遍遍的提醒/命令,无非是想让老爸按她的想法来行动,这不就是想“控制”老爸嘛。
平时贝妞不愿意先完成作业再玩,我一遍遍的复读机模式的提醒/命令,不也向老妈一样吗?!
忽略了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遍遍的提醒/命令只是提醒/命令者想用自己的思想去控制被提醒/命令者,结果大多是徒劳的。
一次无效提醒,使提醒/命令者因为受到挫败感而生气、焦虑,也干扰了被提醒/命令者的好心情和专注力。
看来,不经过思考的不合时宜的提醒/命令只是说明提醒/命令者想控制形势,结果却两败俱伤。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需要成人的指导,而不是控制。
生命,需要每个主体自己去体验。
而外界的干预,最好不要太用力。
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加上提供环境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