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们从一开始负责一个功能,再到负责一个模块的数据字典及框架设计。再到负责整个系统的需求评审及架构设计。这一路见证着程序猿的成长。但当我们逐步成为一名架构师,或是一名项目管理人员时,会发现一个项目的成功,会牵扯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及风险。无论是系统本身要兼容快速发展的业务形态,还是由于人员因素导致的项目延迟,又或是系统代码的臃肿或是难以维护,亦是新人来后的一脸迷茫。那么下面,分享下,项目流程管理之我见。
一、整体项目流程
1、 需求评审与确认
要求:PD会进行需求的整理并放入需求资源池。确定本期研发的功能需求,并开始需求评审,需求评审时,能够使技术人员能够完全理解本次需求的前因后果,作用,目标及整个流程。
产出:该阶段主要为pd产出相关prd及demo,对需求进行宣讲,并记录疑问及难点。
2、模块流程文档
要求:围绕着本次迭代的核心问题,编写整个模块的闭环业务流程。如有复杂逻辑,需要画出用例图、协作图等。
同时,要给出该模块的非功能性需求,例如:调用量、日均增量、访问次数等待。
产出:领域模型、开发模块架构图、技术架构图、人员分工(每个人负责哪个模块)
3、详细设计及评审
(1)概念映射:抽取本次模块迭代的一些属于概念。
(2)框架设计:围绕着本次迭代的核心,进行模块的扩展构思,不仅仅以完成本次功能的模块为主旨,还需要考虑未来的体系中,该模块的可用性、扩展性。
(3)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时要严格遵守数据库范式、同时围绕系统做到可扩展。
(4)功能细化与调研各个环节中需要调用哪些接口服务。
(5)前后端传输对象的映射及定义,进行前后端最后评审。
产出:技术架构图、数据库关联关系图等,一致评审通过后,形成完整文档。
4、编码
(1)围绕着模块的核心构建核心框架代码(遇到问题可互相讨论)
(2)编码及功能实现。
(3)接口注释、复杂逻辑注释。
5、测试
要求:测试阶段,根据代码逻辑,编写每一个case的相关测试用例及单元测试。变更覆盖率不得低于百分之80。
产出:测试用例文档及单元测试TestCase。
6、发布前准备与发布
要求:查看代码检测工具,质量分不得小于35分、行单测覆盖率不得小于百分之60。从开发->集成->预发->发布阶段,每一阶段都需要进行验证及日志查看。
注:预发前要充分做好回归测试(根据每次迭代的测试用例及单元测试进行测试),防止线上已有功能受到影响。
7、线上问题修复及运维
要求:(1)发布上线后出现问题,需要紧急变更处理,做好线下及预发验证,发布线上。同时在lark上记录该问题的前因后果。
(2)约定时间,每日查看自己负责的模块及整体系统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抛出。
二、代码质量及review
要求:每次迭代完的下个星期,抽出一下午时间进行代码质量及review(pmd检测大部分代码质量问题),包括:
(1)代码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有更好的实现。(结构角度、方法抽象、jvm堆栈内存占用等)
(2)代码中没考虑到的情况
三、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要点分为,时间把控、风险把控、补位意识、结果与目标导向四点:
时间把控:
(1)整个项目流程分为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实施阶段。根据需求的复杂度、团队整体能力水平、调研负责度进行迭代周期的预测。
(2)一旦时间确定下来,就严格按照每个阶段的产出实行。
风险把控:
(1)意外情况或有进度风险的情况。需要及时暴露出来 风险原因及风险问题。并进行相关协调沟通,补位意识。
补位意识:
(1)项目风险确定,每个成员都有自身的长项,发现影响进度的问题,包含于自己能力的能力范畴内,帮助对方提速,追赶项目进度。
结果与目标导向:
(1)保质保量完成需求及模块的迭代。
(2)优化review及补充,使每个人能够知道对方模块的逻辑及全系统逻辑。
(3)问题总结及技能总结。
(4)从整个系统的层面、业务大图的层面去考虑整个系统或产品的发展及扩展。
当然,现实或许是残酷的,时间或许是紧迫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搁置其中的部分流程。但规范决定着长远的风险可控,倘若有时间一定要将必要的补上,这是对别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本文作者:松柏
本文为云栖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