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ol.3中曾聊过的付费知识(点击回顾),这一词又在最近成了高频。只是并不是蓝海似得看好,而是获得了一片质疑声。其实这也是在作为一个信息饥渴者的我,面对大量内容诉诸于付费手段做精选之后,遇到了新的迷思——
收藏动作=永远不会再打开
时间碎片化严重,看了标题却没耐心读完
碎片知识并不等于体系性学习,只知皮毛
怎么办?今天想站在一个产品和用户的角度来聊,对于同样海量和参差不齐的付费知识的一些看法。
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狂轰滥炸的push、订阅,我们选择了用付费的方式降低筛选的成本和获取门槛;同样地,在海量的付费内容中,还得继续精挑细选,以及进一步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高效的利用时间碎片,让这些内容为我所用?而至少不会被晾在一边,继续长蘑菇。而对于获取内容和挑选内容而言,时间成本永远是最贵的成本(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已可以忽略不计)。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你是否发现,你的主动搜索频率正在逐步降低,而精准推荐和订阅性的内容分发正在占据你大量的阅读时间和增加浏览成本?
作为一只产品汪,管理好自己的信息获取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把信息和知识吃透,拢共分三步:
首先,明确你要的知识、干扰项和割舍项
再次,整理碎片化时间和已获得的内容
随后,立 flag 、坚持
所以,这将是「用产品思维解读生活里的事」系列的第一弹:
Step1:what for & not for
对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与新鲜世界接触的管道和一个旺盛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什么这个问题显得并非那么难,而不要什么就显得难以权衡了。
以自己举例子,想要获取的信息芝士(知识)有行业新闻和洞察(如「Space X 的第几次发射失败」)、专业讨论和解答(如「支付宝小程序的悄然上线与微信小程序的意义」)、著名案例分享和事件发布(如「坚果 pro 的相声发布会」)等等;
而不想要的内容,就可以在优先级相对比较低,或是对个人中短期目标较无关联的内容中角色,还是以个人所见举例(如「最新出炉的杭州房价地图」、「半岛局势对中国人出行东亚旅行的影响」、「某某电视剧即将翻拍主演是内地小鲜肉」等)。这些信息并非不重要或是要屏蔽,而是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在研读和整理消化上,作为看报式的阅读浏览——看标题而过即可。
Step2:碎片整理&内容整理
当静下心来对自己日积月累的信息来源和条目做整理的时候,你都不知道有多吃惊——多少内容充斥了你的生活,占据了你没必要的存储空间和阅读面积。在我的微信、手机桌面和 Read it later(Pocket)中,整理出以下内容:
订阅的公众号:533个(每天阅读的不超过50条内容)
加入的非工作性质兴趣群:19个(每天打开的不超过5个)
微博关注的非僵尸号:1098个(每天进入视线的内容不超过100条)
得到和喜马拉雅 APP 中订阅的内容:30+条/天(每天被查看的不超过10条)
即刻 APP 订阅的消息源:271个(每天被 push 到约15条,打开不到3次)
Pocket 中已收藏内容:937条(平均每天阅读归档不到10条,每天新收藏内容15+条)
且不说还有海量的朋友圈更新、知乎日报更新、微博更新、今日头条更新和100个左右开启了 push 权限的 APP 随时可能发来的推送内容……
而我们能做的事是,精简内容、优化获取的途径和效率。在这样信息泛滥成灾的年代里,保持偶尔的清净反而显得那么的难。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产品和自我成长方面值得关注的内容(多半为付费)。作为产品汪,可以把需要的姿势和技能做一个罗列:
行业眼界:保持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新鲜度,对产品而言,是避免闭门造车的良药
职业素养:初阶玩家培养专业技能,中高阶玩家讨论疑难杂症
个人兴趣:看爱好和性格选择合适的方向
推荐内容:
得到:
「知识新闻」:每天5条,包含业界最新的观点和名家解读
「商业史精读」:对近现代中外著名科技和商业公司及其人物的传记解读,改变成每周一主题的叙事性音频,了解商业及大公司背景故事专用。
「每天听本书」:每天用20多分钟的时间转述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和内容,如果对纸质书没有耐心细看,可以尝试用听的方式可以高效的读掉很多书。不建议包月,按感兴趣的书买。(最新版本又推出了包年,每天1元,又长草)
「精英日课」:站在物理和科技界解读高深但易懂的观点,涵盖政治、心理、经济、社会多方面学科,涨姿势专用。
「老罗干货日记」:预购中,对老罗没有敌意的话,可以尝试听他说说创业的故事,毕竟他的创业史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少。最近听完他跟罗胖的八小时长谈,更对他有了兴趣。
其他单独音频:看情况和兴趣选购,4.99的价格多半会在听完之后觉得值得一试。
喜马拉雅:
「好好说话」:「奇葩说」团队的新媒体试水,特别成功的吸引到了海量用户。重点是,用音频听马薇薇、黄执中这样的话咖讲的内容,会特别贴合实际又有语气上的代入感。
「小学问」:以周为单位的日更知识性内容,涵盖面更广,解读更细致。招行积分可以折扣换取哦。
「晓说」:大紧又开始了新的「晓松奇谈」音频版,这个对任何话题都可以滔滔不绝阅历极度丰厚的人讲的故事,连睡前听都不会觉得困。
「湖畔大学三板斧」:马爸爸创办的大学,虽然还没有资格报名入学,但他和他们讲的课、分享的内容还是可以触手可得的。干货不会少,对于公司创办的教训、对当下时代和趋势的解构也很多,值得。
「大咖读书会」:和「得到」的「每天听本书」类似,这也是个一天一本书节奏的转述版听书频道,只是选书的口味有所不同,同时解读的内容长度相对更加的“拖沓”一些,60min+的音频通常会听不完。
其他付费但很有意思的内容:
小密圈:Fenng的收费读者圈,虽然大嘴炮很过瘾,但里面的观点选择性汲取还是值回票价的。
PMdogs(by纯银):架设在slack的收费私密讨论组,更新量不大,但进入的门槛较高,讨论干货值很高,一般一周看两三回就可,可将遇到的具体问题抛出讨论,也可以看到一些大佬的意见。
其他非付费但很有意思的内容:
好奇心日报、少数派、数字尾巴、爱范儿、ZEALER、简书、即刻、公众号(3W互联网深度精选、知晓程序、keso怎么看、questmobile、BLUES、幕后产品、辟地汪窝)
Step3:Flag & Schedule
说了这么多,一定很奇怪我怎么可能看得完,工作到低保不饱和的问题了吧。其实合理利用,太多的碎片是可以被利用起来,反而觉得这些知识是可以被接纳和消化的。
碎片时间主要可能有以下这些:
上午:醒来到起床前的清醒时间、洗漱与晨练、通勤时间(开车/公共交通)
中下午:用餐排队、小憩片刻、下午茶时刻
晚间:夜跑/运动、沙发上XX瘫、睡前床边
上面提的内容,在合理的碎片时间被合理的穿插和应用的时候,你会发现浪费的其实不多。也不会觉得被信息压迫的喘不过气来。鉴于不同个体的碎片大小和信息量及对信息获取的效率有所不同,这里就不拿自己举例了。同样的,推荐使用2Do 管理工具,对获取和订阅的内容有个合理的规划,也方便衡量效果。
最后几点结论:
1、碎片的只是不一定成体系,只是听过/看过都不是自己的;只有理解了,日后能说出来/用得上,才是自己的。
2、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除非你花钱了;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3、产品思维可以用在任何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锻炼,处理问题的过程和达到更好的结果就是你做出的产品案例。
本文同步发表在我的个人公众号:辟地汪窝
欢迎勾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