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痛恨自己,傲慢自大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我们大学里的教授们都智力过人,但却对我们周围的贫穷一无所知。”
格莱悯是如何诞生的?
巴基斯坦从印度分离建国之后,东巴基斯坦人民宣布独立,孟加拉最终赢得了胜利(存疑)。此时,还不存在一个可以维持人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经济体系。1974年,随着农业的歉收和自然灾害的加重,孟加拉的国民经济已经滑向崩溃边缘。尤努斯成立了一个“吉大港大学乡村开发规划”,用以研究并建立一种乡村和学校之间实际的联系,而结论是:越来越多的赤贫人口正在因饥饿而死亡,而能够扭转生命的资金——每个赤贫家庭可以用来谋生的启动资金,只需5塔卡——折合22美分。
格莱悯如何艰难起步?
创业之初,贾纳塔银行的300美元,芝加哥南岸银行的顾问,联合为格莱悯提供了80万美元的后续资金。寄身在孟加拉农业银行中,格莱悯改名为“农业银行格莱悯实验分行”。
1977年,格莱悯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规则:1、每个申请人必须加入一个贷款小组,每组5人,组员之间负有连带责任;2、每笔资金的贷款期为一年,每周归还一次,为总额的2%,还款50周;3、贷款利息为10%;4、从得到贷款的下一周开始偿贷;5、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借贷者须将每笔贷款的5%存入小组的一项专门基金里,以便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取用,存款利率20%。
格莱悯如何打造自己的金融体系?
“我们之所以未能在村庄积年已久的贫穷中收获突破性进展,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自己的金融体系。”
1979年,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在坦盖尔(Tangail)地区建起19家格莱悯支行,加上原来的6家,格莱悯拥有了25家支行。1981年,格莱悯得到“国际农业开发基金”(IFAD)340万美元的贷款,1982年,在达卡(Dhaka)、郎布尔(Rangpur)、帕图卡哈利(Patuakhali)三个大区开办了分行。1983年10月1日,在国王和财政大臣穆西斯(A·M·AMuhith)的支持下,孟加拉有史以来第一家民办银行格莱悯终于脱离其他金融机构的掌控,正式挂牌成立。
格莱悯的全球化进程
1985年,在马尼拉任教的加拿大人戴维·吉邦斯(David Gibbons)到马来西亚构建名为埃卡提尔(Ikatiar)的格莱悯复制项目,在国际法范畴下绕开政府,直接把银行建在村庄里。
菲律宾一位经济学教授格内罗索(Generoso)于1989年来到孟加拉,,很快就把格莱悯变形为“摆脱贫困”(ASHI)的独立小额贷款组织,并按部就班的运用到菲律宾山区贫困落后的村庄里。
1986年2月,尤努斯教授应阿肯色州州长比尔·克林顿的邀请来到美国。此后,格莱悯在美国的项目“信任基金”(Good Fund)诞生。
格莱悯模式已经遍布全世界,它在2000年和2001年间来到中国。
格莱悯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贫困并不是穷人创造出来的,它的罪魁祸首是穷人所处社会的结构与国家采取的政策。格莱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在30年的时间里,把孟加拉的赤贫人口减少了40%。
格莱悯在中国兰考、卢氏、嵩县试点 未来探索设立“中原格莱珉银行”
2017年2月,中原银行格莱珉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国际合作项目签约暨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进一步阅读:http://t.cn/RSn1OXb)
在河南省拟选址兰考、卢氏、嵩县试点建立3个网点复制“一个标准的最优化的格莱珉模式系统”(即一个总部+三个格莱珉支行),实现项目落地并用两到三年时间在河南省内复制推广,基本覆盖重点贫困县;未来设想双方合作探索设立“中原格莱珉银行”,创建专注服务于中国贫困人口的商业银行,将精准扶贫推广到全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