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来点小科普——NO.1-铜钱中间的方孔
铜钱,多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
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
而秦币,就是最早用于官方流通的方孔圆钱,也称“半两”。半两的造型设计是通过秦之前的货币圜钱而来。
我们先来看一下圜钱的造型,圜钱是圆孔圆钱的设计,中间的圆孔只是为了方便百姓穿绳携带而制。之所以改为最后的方孔圆钱,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取外圆为天,内孔为地,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其二,中间改为孔洞后,用料减少,而每枚铜钱对应的价值是相同的。在一些国力空虚的朝代,中间的孔洞就会异常的大,甚至没有了铜钱的形状,比如东汉的五铢钱,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圈。
其三,古代的铜币因为制造工艺的不完善,在铸造完成之后,外圆会留有许多毛刺。铜币出场之前,要人工进行打磨。战国时期,秦国的圜钱中间是圆孔,串起来打磨时,铜币会绕着中间的圆棍旋转,非常不便,有时需要一枚一枚的加工。后来秦同一全国后,铜币需求量激增,一枚一枚的加工费时费力,于是就将中间的圆孔扩为了方孔,这样在打磨时铜币就不会旋转,同时还保留了中孔方便百姓穿绳携带。
从秦朝“半两”确定方孔圆钱的造型后,一直延续至中华民国初期,最后流通的一批方孔圆钱是民国初期的“民国通宝”。
中国替代方孔圆钱的第一种硬币,是清朝的铜元,俗称大铜板。铜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此类硬币造型,一直沿用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