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指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国家。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时期,曾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曾经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则西迁康居。自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匈奴被强大的汉朝军队打败,主力被迫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向汉求亲,元帝以昭君嫁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后匈奴人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约定以长城为界。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同时也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至汉代,“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即匈奴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从此,匈奴又自称胡人,或“天之骄子”,“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