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作者:[美]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美] 奈德·约翰逊
内容:第2章 “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顾问型父母
用时:40min
本章一共24页内容,无插图纯文字,按我平时的阅读速度,大概20min可以读完,但是读老外的书就得花双倍的时间,老外的写作思路和叙事方法,读快了理解困难,一旦理解困难,就很容易弃读。
前面读过的《园丁与木匠》我就是这样放弃的,当时没有买纸质书,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电子书,听+读一起的阅读模式,但是两三章下来,我发现我啥重点也抓不住。
所以后面为了避免情景再现,只要是伙伴们力荐的好书,尤其是老外写的,我都麻溜地先下单纸质书。
其次,读老外的书,比较难啃,我又同时开启了另一本轻松一点的书《孩子啊,我们该拿手机怎么办》,想换换脑子的时候,读一点轻松的书找回一点价值感和自信心。
所以,希望能用这些小方法,将这本书坚持读完,以后不再畏惧遇到此类书。
这一章节特别应景,孩子们刚开学,母慈子孝的暑假结束了,鸡飞狗跳的放学作业开启了。
每天放学,很多家长可能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
每天晚上,晚饭后孩子刚放下碗筷,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
好像上学的孩子,除了作业我们很关心,其余事情比如孩子的心情、孩子的烦恼、孩子的运动、孩子的爱好等等,都统统靠边站。
读完这一章节,我回想去年年底有段时间,每天早晨上班打开电脑,接受到的都是高层领导的一长串指令,要么是前一天晚上发来的,要么是第二天一大早刚睡醒发来的,说实在话,每天早晨看到企业微信里蹦出领导的未读信息,我的心情都是很糟糕的。
因为那意味着,我接下来这一天的时间,没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完成自己计划内的工作,而是被领导的临时任务填满。
可同样的事情,轮到孩子身上,我们带给他们也差不多是同样的压抑感,我们给他们的指令让他们没有时间去完成他们想要去做的事情。
天生爱玩爱动的年纪,白天八小时呆在教室里,晚上到家依旧被禁锢在书桌旁,想想都很窒息。
所以当我看到作者在书中说:“只提供辅助,不刻意掌舵,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方式。”我一下子茅塞顿开。
特别感谢这一章节,在新学期伊始,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方向和思路,我相信这对我孩子而言都是幸福的开始。
本章书摘:
为什么“逼孩子”会对下一代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会让孩子不得不习惯于不断被外部力量驱动——因为他自己的内驱力要么压根没有发展的机会,要么早已经被外部的压力抑制了。
我们作为父母,有一种本能,那就是保护和领导我们的孩子,但这种本能常常伴有一种自以为是:我们自认为了解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是什么。
请记住,你的职责可不是要包办你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帮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
你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去做他完全抵触的事情。你或许有——不——你一定有尝试过让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但强人所难最终必会以失败告终,还让你深感挫败。
简单明了地概括为以下几条:
(1)你不能让你的孩子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2)你不能让你的孩子想要他们本不想要的东西。
(3)你不能让你的孩子不想要他们本想要的东西。
(4)让他们想要他们想要的东西,不想要他们不想要的东西,至少在当下没什么不好。
你不能逼着孩子做他本不想干的事情,
当你下次发现自己又想要逼着孩子做什么时,你大可以先停下来,提醒自己一下:“这样不太对,虽然我好似能让孩子听话,但实际上他并不会心悦诚服。”
不再一个劲儿地问:“你今晚还有家庭作业要做吗?”而是开始说:“今晚你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时间。”
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用的。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只要是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如选择自己今天出门穿的衣服,或者装饰自己的房间之类的小事,这都会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并使其有效地做出反应。
对一些孩子来说,家长要做的,其实就是像约拿的父母一样,退让一步,这就足够了。一旦孩子的学业能自己做主,他们自然就会迎头赶上。
敲警钟:在家里有很多压力的情况下,孩子更容易采取高风险的行为,比如离家出走、自残等。
正如一位著名的精神科医生所说的那样:“不争吵就相当于‘风平’,孩子的表现自然也就跟着‘浪静’了。”
作为家长,你需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应该保有这样的远大视角:孩子肯定无法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做得很完美,也无法做得比你这个有好几十年人生经验的人更好。请记住,他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胜任感。在能够达到“有意识地胜任”这一水准之前,他还是需要亲自去学习那些不知道的事情。
你既要给孩子设限,也需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只提供辅助,不刻意掌舵,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只要不是凡事都过问,那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尽量避免问孩子:“你做作业了吗?作业完成了吗?”而是问这样的问题:“你的作业需要帮助吗?你有个写作业的规划吗?你的规划完成了吗?”
你大可以帮助她登录系统,然后说:“哦,看起来你有一份作业清单要完成,是明天要交的数学作业,那你要去做一下吗?”
参考标准:当一个孩子不再需要帮着穿衣服或穿鞋子时,他也就不再需要我们帮忙管理家庭作业了。
不要把这句话当作挡箭牌“我是不是早就跟你说了......”。
考多高的分数并非成长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真正的好奇心和发自内心地学习。
可以试着问问这些问题:“谁要对此负责?”“这是谁的问题?”
如果你对你的孩子感到沮丧,他自己其实很可能也处于沮丧之中。所以,要问问他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他没有达到目标,就以同情的态度回应:“好可惜啊,今晚你没达成目标呢。”但不要发火,或是威胁说要罚他之类的话。你的目的是要帮助他培养出自我激励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