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宁老师主持的《60分父母亲子群》里,一位妈妈提了一个问题:
孩子学习平衡车一直骑的不错,当地的比赛一般都是第一, 但想赢怕输的心理很严重,当他看到那么多比他快的选手就特别胆怯抗拒,非常不愿意参加比赛。
让他参加比赛是想让他看到努力是有收获的,别人快可能是比他付出的多,但是他就觉得自己不行,为什么不能有每一次超越自己的喜悦呢?
这位妈妈提出两个问题:
1、孩子成绩很好,为何还会恐惧比赛?
2、孩子为何只盯着名次,不能体会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
这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个来说。
1、孩子成绩很好,为何还会恐惧比赛?
按理说孩子一直都比赛第一,获得了这么多成功,应该有很强的自信心,但我们却看到孩子对于比赛极其恐惧,他在恐惧什么?
孩子恐惧一旦没有夺冠,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了,为了逃避“自己是不行的,不好的”,孩子选择通过逃避来降低风险,不参加比赛至少不会失败。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想法呢?
“你真棒”,“你太厉害了”,“你真聪明”……在生活中这样的夸奖不绝于耳。
“你怎么这么马虎”,“你太任性了,一点都不懂事”,“你怎么这么不自觉,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XXX学习学习“……相信这样的批评各位老父母亲运用的更加熟练和灵活。
无论夸奖还是批评都是对孩子品质的评判,这里面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事件,一件事做好了整个人都好了,一件事没做好整个人都是差劲的,为了避免自己差劲,索性什么都不做吧,不做至少不会错。
比赛也一样,当孩子在生活中通过父母的评判建立起外部评价体系,自己的优秀需要通过他人的表扬外在的奖励来实现,面对比赛无法夺冠的风险,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要面对一个坏的不值得被爱的自己,这对于一个小宝宝称得上“灭顶之灾”。
心理学小常识:自我水平与自尊
自我水平较高的人在向困难任务挑战并以最大努力独立克服困难时会体验到高自尊。
相反,自我水平较低者,他们在迅速、轻易地完成任务而不出差错或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超越了别人时也能体验到自尊,甚至会因为看到别人失败而感到自己的能力比他人优越,从而体验到自尊。
心理小常识2:自我水平与自信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就可以使他们在应对困难任务时坚持不懈。其实这种观点只适用于自我水平较高的孩子。
研究表明,自我水平较低的孩子不管信心高低,不管有多少成功的经历,在挫折面前往往都会表现得十分懦弱,知难而退。
由此可见,信心和成功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
2、孩子为何只盯着名次,不能体会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
这个问题且不说孩子,即使是成年人又有多少能够摆正心态呢。当成人不能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又怎能引导孩子来意识到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
曾经带着孩子参加过一些比赛,在比赛的终点曾看到一幕幕父母为孩子的欢呼,但看到更多的却是当孩子没有成功时父母给出的各种指导、批评:
”起跑太慢了,还需要再快一点呀“;
“你这个弯道不能减速,一减速就被超了”;
“比赛能认真点吗,什么态度参加比赛!”
……
对于孩子在比赛过程中那些超越自己的进步,父母深陷比赛的激动之中已无暇顾及,面对父母这样的反应孩子有该如何意识到自己曾经超越过自己呢?
3 怎么办?
Step 1:想要让孩子体会超越自己的快乐,先从庆祝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开始吧。这些庆祝可以极大的提升孩子的自我水平,把孩子从和别人比较拉回到与过去的自己的比较上。
Step 2:放下口中的评判,去掉对孩子品质的夸奖和指责。当孩子做的事情感动到你,回到就事论事的肯定和鼓励;当孩子的事情妨碍到你,来到就事论事的讨论,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如何困扰父母,而不是张口便是“河东狮吼”。
Step 3:放下心中的比较吧,你能否如其所是的爱着眼前的孩子,不去期待他成长为自己期望的样子,而是成长为他自己本来的样子。也许他永远成不了“别人家孩子”的样子,但他永远都是你的孩子。
孩子用自己照见父母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