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好老师可以这样做》系本号温州好老师(真名杨聪)的著作
文\夏玲荷
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一是因为书名《好老师可以这样做》。想从书中取经,获得好老师的一些做法;二是因为作者杨聪老师是我的师范同班同学,我特别欣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叙事和随笔的决心;三是因为作者所写的教育叙事和随笔跟我的教学息息相关,我可以通过读他的文章,不断反思自己教育的缺憾,能及时给予补救。
作者杨聪,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温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之一,著有《插班生林可树》《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好老师可以这样做》等。
本书无序,无后记。开门见山就是叙事。全书由33篇叙事和16篇随笔组成。
杨老师治学严谨。为了弄清楚课文《争吵》(选自名著《爱与教育》)和原著在某些方面是否真的有出入,“专门去了多家书店,找了好几种版本的《爱与教育》,……”
杨老师是“让一个真心忏悔的人继续活下去,我愿意说谎”的人。
从本书中确实可以学习到好老师的一些做法,譬如:
1、《她来我班听课》一文写师范生蔡娟娟来校见习,坐在杨老师班级后排准备听他一节课,学生们好奇地打量着她。结果,杨老师灵机一动,请她做自我介绍,并建议同学们提问采访她。杨老师意外地把课给了见习老师上,让学生和她体验收获了很多。
反思:曾有见习生到我的课堂听课,我从没这种勇气和智慧把课给见习老师上,从而错失了不一样的精彩收获。
2、杨老师新接手一个班级,为了和学生们相互认识,采用自制名片的方式,名片上写有姓名、笔名、爱好、喜欢的名言、手机号码和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内容。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自制名片,贴在桌子右上角,互相交流。
反思:虽然我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会利用第一堂课和学生们互相介绍认识,但基本上是请学生板书姓名,口头介绍自己、家庭成员、住址、兴趣爱好等,而从未尝试过制作名片的方式来帮助师生或学生间相互认识。
3、杨老师让学生谈谈看了素质报告单里的评语之后的想法。
反思:每次只知道写评语,而没有想到请学生评价 评语。
……
本书也关注了家庭教育、如何对待问题生和小学生的特点。
杨老师通过观察家长对待孩子分数的态度就能判断出家庭教育是如何的了。他还布置过一道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吃饭时给家人盛饭夹菜,把感受记下来。从学生的感受记录中可以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状况不同。
“有时与其说是在教育和改变孩子,倒不如说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家长。”
“有些家长的表现更是让人觉得分数比孩子还重要,结果使得自己和孩子长期在‘分数’中滚打、焦虑、徘徊、互相伤害。南宋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教育的道理也是这样,如果真的想扎实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成绩,那就应该把‘关注’的功夫下在‘分数’之外,……”
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他人的赞美。拿破仑说过,其实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卡耐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家长要多赞美和鼓励孩子!
本书也谈到了很多关于关注问题学生的观点。
对待问题生要宽容,要耐心,要科学,要允许犯错。
绝大多数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问题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他们都不是故意和教师过不去的,总有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班级里的“问题生”,常常是“不被关注”和“寻求关注”的学生,通过制造种种“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老师要看到这些“问题生”的心理需求,不能想当然地对他们表面的错误进行批评和教育,那实际上是隔靴搔痒,没有触及问题实质,反而强化“问题生”的不良行为,他们常常是没过多久又会故态重演。
从表面上看,这类学生好像无法无天,最需要处罚和惩戒,但实质上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家长和老师的关爱,缺乏生存环境对他们的关照,缺乏信任之人对他们心灵的正确沟通和有效疏导,他们最需要得是有人,特别是师长们对他们“心”的解读与抚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当然要完善,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个人修养要提高、教育观念和方法要科学。
“如果我们在教育要求上‘退一步’,那么就有可能让‘后进生’也成为我们快乐的搭档,从而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得勇气、信心和成功。既然如此,在对待‘后进生’时,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呢?”
犯错,也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某个教师总认为这样的学生是“屡教不改”,可能是因为这个教师在苛求教育的完美结果,这样的主观意念等于跟自己和学生过不去。
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我都希望他能积极地同老师沟通,而不是习惯性地陷在沮丧、封闭或对抗的情绪中,这样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教育只有用平等才能换来真诚,只有真诚才能促进沟通,才能获得信任与感动!
孩子做了某些“错事”本是无心的,但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总会有家长和老师时不时地把这种“无心”赋予道德的含义,进行“成人化”的道德评价与所谓的思想评定,从而使孩子诚惶诚恐,产生罪恶感,难免出现或自我攻击或攻击他人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现象。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那么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教师对学生有影响作用,当老师做错了,教师要有知错就改和自我批评的心态和做法,不可以将错就错,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
教师不应忽视教育本身就是个艰巨、复杂、长期的过程。问题学生自始至终更需要教师用心灵、用爱心、用耐心去悦纳和疏导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推心置腹同他们一起制订出具体、明确的行动计划,尽量让每次计划难度小些并可实现,一点点、一步步地让学生体验和积累小成功,感受进步的快乐。永不放弃将会使学生相信教师是真正关注和爱护他们的,学生通常在确认教师不会放弃之后,才会开始作出努力。
教育的悲哀,总是从教师不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开始的;当教师开始“放弃”学生时,学生也会学着开始“放弃”教师。
教师放弃“问题生”,就等于教师教育的彻底失败。不放弃,总有希望在,即便在老师和学生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学生就是没改变,但老师的努力和情绪是积极的,这就使得师生关系也是朝积极方向发展的。
教师关注学生所关注的,喜欢学生所喜欢的,尤其是参与和投入到“问题生”的兴趣和爱好中去,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这是进入“问题生”心灵世界的捷径!教师要做到这点,至少要摒弃应试教育的观点,凭借多元智能的理论来解读和对待学生,如此,“问题生”才更有可能告别“问题”。
本书还关注了小学生的特点。譬如:
1、学生之间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而且吵吵闹闹也是这个年龄阶段成长的自然需要,教师想靠着一两次的讲道理、训斥或处罚以达到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何况小孩子往往刚刚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哭哭啼啼,转眼间却又缠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我觉得,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有时不应该用成人的心态去刨根问底,更没必要刻板地捧着成人眼中所谓的“公平公正”的准则非得把每一次的问题处理得一清二楚不可。如果以为唯有如此才能阻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不但不切实际,而且是自寻烦恼。
建议有时采用“非常规”的处理即“卡通版”的教育方式,相机行事和学生一起“闹着玩”。
2.、生是弱势者,特别是小学生,在地位和力量上无法同是大人的教师相匹敌、相抗衡。
3、“保证书”是一种社会性的行政干预与处罚手段,极不适合运用在受教育的未成年人身上。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是无法“保证”的。
杨老师建议:
1、学老师都应该具备一颗童心,这不但影响着教学质量,而且更会影响着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2、可以负责任地告诉父母们,对小学生来说,有三种最基本的兴趣一定要从小培养,那就是读书、运动和交往。读书明智,运动强体,交往健心,坚持下去,终生受益。……
感同身受的,譬如:
《决心》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矮矮的,脸色黑黄的,皮肤粗糙的,不像一个女孩子的女孩,因为外貌而……
总体感觉:
1、小学生调皮可爱。
2、我反思的有很多。譬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遇见过很多美好的或有启示作用的故事,却没有及时记录。尽管我有时也写写教育日记,却没有变成电子稿,况且鸡毛蒜皮的纪实性的多,没有引申开来思考。
3.书中有些叙事显示了学生有兄弟姐妹,在杨老师工作的区域似乎大多数家庭有两个孩子。譬如:学生王希希写的“我还得去看我弟弟吃了没有,吃饱了没有。”学生易小芝写的“我要吃饭,首先是因为我的妹妹,我没有去买饭,说不定妹妹也没去买呢。”易冰冰写的“因为我弟弟在等我!”这些节选的文字是本书中《老师,我要吃饭》一文的内容,杨老师故意让一些学生体验饿肚子的滋味。如果学生能够写100字以上的话,围绕“我要吃饭”这个理由写,写好了给老师看,老师觉得可以了才准去吃饭。否则就得陪着老师饿肚子。
学生是否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教育对象的这种实际情况有时影响了学生的表现或性格养成,也决定了我们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或许需要有所微调。
尽信“师”,不如无“师”。多问学生几个“你觉得呢?你认为呢?”鼓励学生不轻信、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怕张扬个性。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与其守成发,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是啊,每个人的结果怎样,它自然会来的,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让我们多动些心思把过程演绎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