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上老师问:“你们能坚持这三年日更一千篇吗?”
噤声。
“那一年呢?”
邻桌摇摇头。
从小就听过一则故事,老师让所有学生一个月内每天甩手300下,几个月过后当老师询问起来,只有一个学生坚持每天照做,这位学生后来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又见过访谈志中的学霸,在2013年英语在线学习天数就破千(软件刚刚开发3年),成为英语扇贝第一人,毕业时候接offer接到手软。
为了像大牛们学习,为了标榜自己也能坚持,我也在扇贝英语软件打卡天上突破了4位数!!!
但是,我怎么觉得没啥用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852563/b77d4a38eef1dcbe.jpg)
为啥感觉没用呢?
一则,投入时间太短。打卡只需要背50个单词或者看2篇文章,每天10分钟即可。
二则,长期非连续性学习。从开始用软件到如今,五年有余,中途弃了一年多,断断续续,仍难逃“打鱼晒网”的魔咒。
三则,提升自我的成效性较弱。为了得到“千日徽章”,打卡只是打卡,而不是为了实际应用去下意识积累。
四则,没有观众没地方显摆。
在拿到“千日徽章”的时候,我就已经陷入这一种目标实现的既满足又迷茫的状态,同时还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么多天的量,单词多认识几个,原著又看了几本,但是拉出去遛遛还是觉得自己知之甚少,漏洞百出。
“打卡”“坚持”这两个字眼,在没有“心”的参与时,进入了一种废词模式。因为我知道,这样做只是维持虚假的表面,要真正充盈起来,达到自己都能感受的量变,需要的是更深的自审与自律。
由过往的英语学习类比到写作输出时,自当叮嘱自己:
首先,要练习“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绝不是1+1的机械重复,在前行路上,必须头脑清醒,给自己做专题板块设计,把“打卡”方向细分,逐个攻破,方可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
其次,每日的投入时间得有保障。就如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一般,“时间”作为思考和编织能力的必备材料,少了怎能出精品?
“日更”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与惰性抗争,总是有个输的时候。那怎么办呢?
找到小伙伴,告诉对方自己的“宏愿”,互相敦促,这是很有效的手段。
然而改变思维方式,意图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产品,方方面面去考量,去优化更新,则为持续输出提供内源动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852563/e108008a270ae249.jpg)
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已近两个月,硕士生涯的计时器也悄然开始。
反思逝去一千天的低效,后继这不足千日的展望。
寄予自己四字:说到做到。
事皆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