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转发必究】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突然学到了一个词:边界感。说的是朋友也好,亲人也罢,成年后的交往,无论多么的亲密和熟悉,都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不能知道的一定不要知道,不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做,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一些隐私一定不能说,这样对大家的交往应该是最好的状态,不会在交往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不快。我想,这些教诲真的很有用,也让我最近的一点困惑释然了。
“领导,最近学校的出入需要办哪些手续啊?”,这是我最近同大学班长的微信,因为有点事情需要到学校办理,不经意中在微信中发了这么一条消息,希望能有个回应;“学部,什么时候回上海啊?”这是我给另一个在学校任教的著名同学教授的微信询问,因为前几天在同学微信群里看到他在外地休假,想到学校去见面讨教一下。没想到,这两位在同一个城里的邻居都没有回答,弄得我几天都有些郁闷,自我反省是不是有什么语言上的不妥,还是好久没联系了,生疏了?还是两位忙的没有时间回信息?或者兼而有之吧,我也不再电话他们了,这些问题说的客观一点从其他地方也能得到信息,两位不回的话,自然有他们的道理或理由,我想,应该检讨的是我自己本身,因为,这么多年了,我们早已不是同学了,那种在校无话不说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各自社会的经历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层级,无论高低或是自认的阶层,我们需要有一种边界感,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要去打扰了,对于自己以为的随意其实是自讨没趣,一些无聊的问候别人根本不在意了,不要以为还是那个在宿舍里能赤诚相见的同学,那个随意玩笑调侃的少年。
我没有什么悲观的自我安慰,我想这种交往的边界感是需要的,毕竟几十年的社会历练,各自的尊严和认知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即便不是差距,也应该是有距离,所以没有什么必要去叨扰别人,那怕自认的玩笑也许是浪费了别人的表情和精力,甚至是时间,因为平衡已经不再,你以为的平衡实际上在别人眼里已经不存在了。
这种边界感让我想起了前面的疫情期间在我哥嫂家里隔离时候的感受,时间过了一段,那种短暂逗留的亲切感已经没有了,后面明显的感受是我干扰到了哥嫂的日常生活,是自己的无边界感让自己难堪,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随便而不那么的亲切了。所以,近两年来,凡是我回老家,我再也回不到那种没有边界的大家庭里的感受了,我只是个过客而已,不能久留,这就是亲身感受的边界感。
所谓的边界感也许就是这种感受吧,好自为之才是对得起自己,也不会干扰到别人,这或者是最好的交往状态,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有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不必去强调血缘与亲戚关系而毫无边界地交流,这是我最近的亲身感受,说出来同大家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