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财神,开市贸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民间祭神主要是:
赵公明,因道教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民间描绘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国家光复之后,他深知国王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他就改名换姓,称为陶朱公,去做生意,发财之后,他把钱散掉,全部布施。然后又从小生意慢慢做起,没几年又发了。三聚三散,发财自己不享受,去帮助社会上贫苦之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从初一到初四,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挂起绘有《水泊梁山》、《陈州放粮》、《桃园三结义》、《三请诸葛》、《精忠报国》、《济公传》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只有一些油盐米粮店在门板上留一小洞,对外营业,其它行业均不开市。掌柜的到外边拜年去,伙计们在家看柜,照例是把租赁来的响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打起来助兴,以慰寂寞。
到了“破五”,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掌柜的(经理)带领全体伙友们,给供在店铺正中的“百分”(全神像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上香叩首,然后将这些神码、“钱粮”和香根请到当街,放在芝麻秸、松木枝架子上一焚,谓之“送神”。
这时,鞭炮齐鸣,伙计们都猛劲地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屋里屋外响成一片,谓之“响响当当,大吉大利”。这时便有乞丐们来唱“喜歌”,掌柜的少不得要赏他们几个“喜钱”。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店铺打开了护窗板,露出了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