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更1325‖聊聊家校共育的话题

简更1325‖聊聊家校共育的话题

作者: 爱于心敏于行 | 来源:发表于2022-07-25 21:50 被阅读0次

简更1325‖聊聊家校共育的话题

文‖张爱敏


01“双减”政策呼唤重塑良好教育生态

家、校、社需要厘清边界、重构体系、优化生态。

家庭教育重生活,学校教育重认知,社会教育重实践。

“双减”倒逼重塑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提升育人质量。

02“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多元合作共治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

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无一定形式教育。

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合共生,有序互动。

多元育人共同体: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团体)

单一主体转变为社会多元主体

满足各主体多层面、多种类的教育需求

增进交流互动、信任和满意度

促进区域基层社会治理

促进区域社会文明程度

形成教育治理、社会治理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03“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多元主体激活

家长教养自主感:

树立主体责任意识,更新理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教养信心,增强教养自主感。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幸福感:

远大职业理想,秉持成长思维,提高社会地位,提高经济待遇,优化工作环境,提升职业幸福感。

提升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感:

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教育服务机构与组织,家长资源等

☞儿童幸福感

多途径协同育人:

家校协同:

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与公共教育服务机构

与社区

校社协同:

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与公共教育服务机构

与社区

家校协同:

五项管理、家校沟通

☞落实“五育并举”,提升实践能力

04家校沟通的原则、途径、方法

思考:我们一定要把家长拉入到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中来吗?我们一定要家校协同吗?

我们必须认识到家校共育,家校沟通的主导方是学校,因为我们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什么是真正的沟通?

单方说教是告知,双方交流是沟通。

怪罪指责是抱怨,相互尊重是沟通。

居高临下是指令,地位平等是沟通。

自己说了算那是独裁,相互商量是沟通。

给人甩脸那是威胁,和颜悦色才是沟通。

反思自己,邀请家长到学校是否是真正的沟通?

三个原则:

友善原则(不得罪原则)

家长在与家长沟通时要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不要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通过沟通,使家长真正感到:老师是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并适时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传递教育的正确方法,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友善是考虑别人的利益,照顾别人的感受,是包容大度。

因此,友善是不轻易进行道德评判,不简单进行社会比较,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不强人所难。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友善要有智慧,友善要有原则——温和而坚定

别人不一定会因为你突破边界的善良而十分感激你,倒反会因为你坚守原则而十分尊重你。

同感原则:

遇到任何情况,请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如果你受到了这种方式的对待,你会有什么感受?

——同感(共情、同理心)

——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设身处地的体会、感受对方。

举例

尊重原则:

把对方当做重要人物来对待,认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有意义的,值得重视的。

自身的态度谦虚而友善,

重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无条件接纳的尊重,不评判,不嘲讽,认为对方是有理由的,看到对方情绪背后的需求,肯定对方的内在动机。

巧妙应对不同类型家长:

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和采纳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

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与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不足。

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的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的反映学生情况,千万不要因溺爱而隐瞒孩子的过失。

对于后进生的家长:

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只有多见面,多沟通,才能尽快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使孩子获得进步,而且在老师的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我们不能用成绩这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要尽量挖掘其闪光点。

一定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缺点不能不谈,但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说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说缺点时语气要婉转。这样家长会对孩子充满信心,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工作。

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

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放任不管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要委婉地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生活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对孩子来讲是痛苦的,增强家长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对子女之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

要以理服人,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一定要沉得住气才行。最有效的做法是面带微笑,请他先平静自己的心绪,说明原因,通过调查取证,再来剖析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再处理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只要保持一个融洽的气氛,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地度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对于不可理喻型(不吃亏,矫情)的家长

接纳家长内心中受伤的小孩儿,表达足够的充分的同感的理解,肯定其爱孩子的愿望。保持头脑冷静,一定不要让家长状况影响到自己情绪失衡。对于其提出的诉求中合理的部分,及时(越快越好)给予满足,对于其提出的诉讼中不合理的部分,语气委婉但带态度明确地拒绝。不卑不亢,有礼有力。

对于指手画脚型家长

“我认为……”“你们应该”是这类家长的口头禅,反客为主,教育起教师来。

遇到这种类型的家长时,教师首先要有自信,要相信我们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不能因为家长学历高就盲目地听从他们的意见,要始终以从容自信的姿态与家长沟通,赢得他们的尊重。其次,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仔细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寻找相应的理论支持,并思考指导策略。

再次,要摆事实,不要讲空话。和家长交流时,要拿出关于孩子的具体实例,不要直接用一些形容词给孩子贴标签。

最后,对于家长的意见也要有自己的判断,阐述观点时要有理有据。尤其是对于家长不合理的意见,教师可以直接让家长看现场,在现场分析利弊,更有说服力。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素养赢得家长的认同。

三个区分:

明确需要沟通的问题是原则/规则问题还是情绪问题。

原则问题要讲清楚,要坚定要坚持

情绪问题要理解,要疏导,要化解。

并且这二者可以统一。

明确需要沟通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

共性问题会在微信群里说,给方法;个性问题私下说,找对策;

没问题的家长不陪着“挨说”,有问题家长针对性地细说。

区分需要沟通的问题是一般问题还是性质较为严重问题?

一般问题,班主任自行解决。

较为严重问题,及时上报学校,请年级组长,任课教师,主管领导协助沟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更1325‖聊聊家校共育的话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fn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