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一位乡镇干部谈起我岳父的点点滴滴,言语之中全是敬畏。
岳父兄妹仨,他是唯一的男丁,从小随打锣鼓的父亲读《三字经》,念“工尺谱”。岳父只有小学文化,十五岁参加工作,从小会计一直干到鸾山信用社主任。听银行一退休干部说,岳父当时是全县信用社最“犟”的主任——岳父膝下五朵金花,为了让刚高中毕业的老大吃上国家粮,未到退休年龄的岳父不顾组织和同事的挽留,不顾一切后果,毅然辞职。
信用社成立初期,职工的业务归农业银行,人事归人民公社。鸾山公社郭佑之书记见岳父工作能力强,常常把借调到政府做事。借调期间,岳父常派去邹家坊蹲点。他那雷厉风行的作风,多年后还在邹家坊传扬。农忙时,他亲自下田参加劳动。那些好喝懒做、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作风腐败者常被岳父作为典型在社员大会上或广播会上点名批评。
从信用社辞职后,岳父在公社企业办工作。岳父带领一班人,根据鸾山实际,借鉴他人经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从无到有,将乡镇企业搞得红红火火——燕塘煤矿、水泥一厂、纸厂等就是在岳父手里发展起来的。
从企业办退下来后,岳父回家担任村支部书记。在任期间,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千方百计为村里争取项目:架设高压线、兴建小水电、兴建村学校、兴办村煤矿、兴办村林场……
从信用社主任到企业办负责人,从村支部书记到竹木检查站站长,岳父真正做到了光明磊落、两袖清风。
岳父办事从来就“丁是丁,卯是卯”,公私分明,从来没想过要沾公家半点便宜,哪怕是一盒香烟。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公社企业办,有些人喜欢出差——吃玩住行公家全部报销,出差就是免费旅游。岳父害怕出差——不是担心任务艰巨责任大,而是担心给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家里添负担。从企业办退下来的时候,岳母节衣缩食替岳父还清了九十多块钱的欠款。
在那个年代,家里有个拿国家工资的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岳母却不这样认为:家里没个男人,担惊受怕是其次。工分少,分配少,一窝孩子没人管,常常捉襟见肘,处处遭人白眼,其中的苦楚只有岳母一个人知道。
1974年某月的一天下午,大人们都去出集体工了。十岁的老二与邻居一女孩不慎失足落水。休假在家的父亲听到呼救声,衣服都来不及脱就跳进水里奋力救人。等到救上邻居的女孩再去救老二时,可怜的老二已经没了生命体征。
担任村支书十几年,岳父从不接受任何吃请,哪怕是乡里乡亲请吃年饭。他跟老伴说:今天人家请吃饭,是看到我是书记。吃了别人的饭,以后办事就难了。明天我不做这个支记了,在别人眼里,我什么都不是。这种事我见多了。
岳父在秦陂竹木检查站任站长的时候,我邻居也在检查站。我邻居回忆说:“你岳父是个硬梆人。跟他同事几年,没得到一点好处。司机送来的名烟名酒和现金,你岳父自己是来者皆拒,还叮嘱我们不要贪小便宜。”
有一年暑假,我在琴陂小住,闲得无聊,到处找书看,居然在一个老柜子里找到了岳父珍藏多年的一个奖状——“学习毛著积极分子”。
2008年10月,身体向来不错的岳父因疝气手术失败,刚出生的重孙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几十年过去了,在琴陂老家,还常常能听到邻居谈起当年岳父带领全村人艰苦创业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