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地震之后,
故宫莫名其妙的上了热搜榜,
在一场7级地震让九寨沟山体断裂堤坝崩塌后,
人们纷纷好奇,
“历经597年,200多场大小地震,
故宫,怎么一点事都没有?”
就在1976年7月28日
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的地震,被夷为平地。
200公里外的北京也出现多处房屋倒塌,
但那座建造了近600年的故宫,居然毫发无损。
为了找出紫禁城里的秘密,
一群英国学者集体飞到北京:
这次……他们用了10级震感。
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群之一,
故宫600年来,遭遇变革、战争、200多场地震,
竟然次次都安然无恙,这让全世界都震惊了。
于是英国电视台专程跑到北京,
试图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获得故宫专家配合后,
双方特意做了一次关于地震模拟实验。
通过选择合适的木材,
手工凿孔、打磨、组装后,
建成了一座1:5的故宫模型。
全过程没有使用过一根钉子,
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建筑结构,
榫卯和斗拱。
当搭建完成后,
英国学者惊掉了下巴,
就是这样一个木头房子,能扛过地震?
随即故宫的专家拧开了模拟开关,
4.5、5.0,地震级别开始升高,
整个模型都开始摇晃了起来。
当强度到达7.5级后,
两边原本为了加固的砖墙轰然倒塌,
戴着安全帽的英国学者以为建筑要倒,
本能地往后一缩。
故宫专家却还是很镇静,
继续加大了力度,这次是9.5级!
要知道,这相当于200万吨炸药的爆发力,
而模型只不过是木头建造呀。
直到升到10.1级时,
墙体已经完全倒塌,
模型的柱子,部分都已经离开了地面,
建筑看着马上就要倒了...
然而,30秒后,
它依旧稳稳的立在那里,
只是位置有一点偏移。
英国学者紧紧地握着故宫专家的手,
激动的说:太!完!美!了!
整个团队也都被惊呆了。
随后,故宫专家对建筑的核心
“斗拱”进行了拆解,
仅仅由弓形和方形的木块组成,
不用钉子胶水,仅用榫卯的技艺,
让两块木头完美贴合。
一旦发生地震,
斗拱之间“松动”却不散架的结构,
灵活地抵消了地震的破坏力。
如果你去过故宫,应该会有印象,
故宫的柱子都是平整竖立在地板上,
并没有深入地基中。
地震时,深入地基的柱子会被折断
这样发生可怕的地震时,
柱子最多发生轻微的偏移,而不会被折断,
导致房屋失去支柱的力量,整个坍塌。
相反,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更让世人惊叹的是,
这门技艺并不是科技发达的产物,
而是我国古老匠人智慧的结晶。
除此之外,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
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的古建筑群,
要在14年内建造成功,
又何止斗拱这一个窍门!
大殿前,巨幅九龙戏珠雕刻,
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为之惊叹,
在那个没有机器的年代,
手工雕刻这么大的一整块白玉石,
构思之精巧,技艺之精湛,
现代人都难以想象。
纪录片一出,外网的评论都炸了,
“太酷了,”“这就是一个奇迹”,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趟故宫!”
而中国的网友纷纷表示,
“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非常感谢这个视频,
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匠人有多牛逼!”
不过,再结实的结构也有弱点,
一个闪电,一丁点儿火星,
就能毁掉一座宏伟宫殿,
还有最大的敌人——时间。
庆幸的是,
一直有人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它们。
故宫的青铜器、木器、漆器、
百宝镶嵌、宫廷钟表、陶瓷、书画。
都有着一群人默默守护,
耗费巨大的精力修复,保存。
修复的难度有多大呢,
就拿钟表来说,齿轮的咬合,
相差仅有几毫米,就完全动不了,
从找到问题,到反复调试成功,
至少要在桌子前日夜研究几个月。
乾隆皇帝的一只箱子,
整个漆面有足足120层,
后期修复时,手一抖刷厚了,
颜色混了,就得重新再来。
而用于文物修复的浆糊,
必须要在半夜上山割树胶研制,
因为太阳一晒就废了。
修复屏风,需要用到的缂丝,
要用小细锉在几毫米间的齿轮间穿梭,
自己在工作台坐上一整天,也只得几寸。
而这不过是在故宫数以百万计的库存中,
一件非常“普通”的文物。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说:
“你要是真坐不住,你就改行。
只有兴趣才留得住你。”
木器组的屈峰师傅,
这个一度想要离开故宫的年轻人,
后来恍然开悟,再也不走了:
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
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
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
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
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价值不只是修好了,
而是在这个修复过程中,
他把自己跟它的交流,
对它的体悟,都融入到里面。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
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
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
那没有什么价值。”
于是文物修复师,
就和600年前建造了这座奇迹的匠人们一样,
耐下心来,不急不躁地去做一件事。
修复前——16个儿子和32个孙子送给康熙的“万寿屏”
屋檐上的一片瓦,脚底下每天踩的一块砖
或是一面掉了漆的壁画,
他们尽力去修复,把自己的匠心,
留在故宫的各个角落里。
“一辈子这么长,我们不赶时间。”
修复后的样子
你发现有人创造了奇迹,
就有人默默在守护,
原来这是每一代中国手艺人之间,
不需要明说的规矩,
600年来都不曾改变过。
即便身上没有那讨人喜欢的仪式感,
但他们那股举重若轻的劲儿,照样征服全世界。
只要你去看一眼,就一定会记起,
属于中国匠人自己的传奇。
也正是这样一代代的传承,
上千年的时光过去,你会发现,
诺,故宫还在那,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